有人说车展,在一定意义上,宣告了“一个汽车时代结束,另一个汽车时代开始”。
上海国际车展,它是这座城市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首届上海国际车展举办时,上海人只是好奇,还没意识到这是在创造历史。”一位资深的汽车界前辈如此评价。
人们不会忘记,当正处于改革开之际,马路上跑的出租车主要是天津大发、上海牌轿车,偶尔还能看到“乌龟壳”(用摩托车改装的三轮乘用车),为数不多的进口车也多数是日本车。
1985年是中国汽车业值得记住的一年。可以说,如果当年上海没谈成“桑车项目”的话,也就不会这么快就举办国际车展。今天看来,本来是专业性很强的普通展览,却开创了中国汽车展的风气之先。
对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公开见到桑塔纳轿车是在首届上海国际车展上。当时组装的桑塔纳被看作是“进口车”,有点神奇。当时年产5000辆左右的轿车产品大多数是上海牌轿车。
有人甚至担心,在外国人眼里,当时中国还不具备生产现代化轿车的能力,用半手工“敲”出来的上海牌轿车是他们“爷爷辈”的生产方式。难怪有人说,桑车的参展是“用市场换技术”的高额代价。
令人遗憾的是,首届国际车展,我们几乎没有话语权,尽是洋车的天下,国产轿车品牌几乎等于零。
从2001年上海第九届国际车展起,国内外汽车厂商已意识到,谁都不敢怠慢上海展览。从那时起,国际车商投放车展的展品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偏重于实用型,瞄准了中国消费者的口袋。
比如, 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销量突破了325万辆,同比增长37%,其中轿车产销量110万辆,同比增长53%,提前三年实现“十五”规划目标。
1985年,全国汽车总产量44.3万辆,其中货车是35万辆,轿车才5207辆;1990年是51万辆,其中货车是36万辆,轿车才4.2万辆;1995年是145万辆,其中货车是72万辆,轿车32万辆。
不难看出,货车与轿车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通过18年的发展,轿车从当初年产不足万辆,到今天产销突破百万辆,中国汽车业已经从以货车生产为主体转变成为以轿车生产为主体,将单纯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商品化生产的方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业已经跻身世界十强之列,而其增长空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相对于传统的国际市场和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汽车业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
世界权威咨询机构预测中国汽车业有望明年跻身世界五强。如果对照历史,我们的发展更是惊人,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
18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个成年的标志。回过头来看,这18年也正是中国打开汽车大门,实施“引进技术,发展自我”战略的成功实践。
“中国汽车业和国际车展同成长。”市场人士指出,上海国际车展的发展规模可以说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形象缩影。中国轿车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是中国车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发展年代。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汽车业将会更加壮大和强盛,中国也必将会成为展览大国。
可以说,车展就是车市的演绎,演绎中外汽车厂家如何玩概念,如何作秀,如何为车市升温再添一把火。
评判一个车展是否够级别有很多标准,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便是以推出 概念车多寡来论,因为只有概念车才代表着各汽车巨头的顶尖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这绝对是实力的抗衡。
那么,汽车巨头来上海参展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作“秀”,更为重要的,而是把车展作为一次商业交流的契机。其中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国外汽车巨头积极地与中方合作伙伴同台上演“大合唱”,打出了双赢的牌子,谋求中国市场的最大化。自此,车展的商业硝烟开始弥漫。
(作者:新浪青年论坛评论员 杨仕省)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