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裴成虎提出的北京要抑制私家车发展的建议,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争议。其中的焦点问题不是在于他所列举的一系列旨在加强环保的抑制手段上,而似乎是在于他提出的建议目的和实施手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他说,“抑制小汽车发展,主要是为了保护北京的空气质量。”这一点大家都没什么异议。但是小汽车当然不等同于私家车,板子却只打在了私家车身上,他提出的解决思路是“我们既不控制私家车的发展,也不限制私家车的发展,但要抑制私家车的发展。”于是很多汽车消费者就认为这是在玩文字游戏,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一些媒体也站出来鸣不平。
由此可见,这场争议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小汽车的发展要不要进行必要的控制?其次,应当怎么去控制小汽车的发展。
就目前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汽车的发展当然要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既要发展,又要控制。一方面汽车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生产制造和使用消费关注度高,带动性强,是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老百姓拥有购买汽车的权利,这一点不容置疑,而且这基本上是消费者自已的事情。
但是汽车是一种复杂商品,汽车的使用事关国家能源和环境安全,事关国家经济结构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汽车的使用就不是使用者个人的事情了。国家有关部门必然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最高利益上来考量如何协调,引导汽车产业,汽车消费的发展,有引导就会有控制。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有人说他希望全中国的人都开上小汽车,那么这个人一定不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地球上的石油是有限的,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是建立在拿来全球石油资源为我所用基础上的。而据说我们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仅是以周来计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石油越依赖,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就越沉重。可见,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经济配套和交通可承受能力都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对汽车的使用进行必要的控制,在这一点上,汽车是不是支柱产业都不是太重要了。任何放任汽车生产和使用无控发展的都是对国家和人民完全不负责任的。
那么我们又当怎样去控制或者是抑制小汽车的发展呢?汽车的使用和消费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过程,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我们今天的讨论如果仅限于小汽车而言,那么所有的小汽车使用集团或利益集团都要为我们的能源、环境和交通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环保局管辖权之下的不应该只是私家车主这一群体,道理是不是应该对所有群体适用?
此外,要限制或抑制私家车的使用,那是不是要事先给他们准备好其他的代步工具?公共交通准备好了么?足以说服老百姓选择公共交通了么?大力发展出租车么?(一辆出租车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约超过十辆私家车。)
限制也好,抑制也罢,控制汽车发展和使用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不是环保局一家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仅环保一个领域就有那么多的问题要面对,那么多的关系要协调。何况还要考量能源的因素,经济发展的因素,人民生活改善的因素,城市道路交通配套建设的因素。要想真正科学合理地引导和控制小汽车地使用,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要统筹考量,全面协调,准备要充分,时机要适宜,机制要合理,做事要公平。
此番争论的源起,是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诸多环节没有理顺之前,诸多工作没有到位之前,仅从环保的角度片面孤立地高声喊出“抑制北京私家车”的口号。个中原因,我想不是由于我们北京百姓的觉悟低吧。(邵京宁)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