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标致总裁圣儒:新标致绝不重蹈广州标致覆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 14:04  新京报
 

法国标致汽车全球总裁弗雷德里克·圣儒坦言,合作伙伴神龙暂时亏损是为标致铺路

标致舵手圣儒

  FredericSaint-Geours(圣儒),法国人,生于1950年。曾先后就读于法国巴黎政治研究学院和国立行政学院。

  1975年进入标致汽车公司,在财务部任职达11年

  1986年,圣儒先生进入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担任集团财务部副部长

  1988年,圣儒先生升任PSA标致雪铁龙集团财务部部长

  1990年,圣儒先生担任标致汽车公司副总裁

  1998年初,担任标致汽车公司总裁,同时也是PSA标致雪铁龙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

  从505到307,从广州标致到东风标致,标致的东方梦跌宕起伏。1997年广州标致的黯然退出使得标致汽车将其在中国市场的圆梦计划一拖就是8年。直到去年通过在中国全球首发其重返中国后的第一款车型标致307Sedan,“狮王”东山再起,标致希望和中国新伙伴东风汽车一起找回荣誉。

  在本月初举行的日内瓦车展上,本报记者就有关标致车型进一步国产化等一系列发展问题采访了法国标致汽车全球总裁弗雷德里克·圣儒。

  中国翻身仗目标直指亚太

  今年东风标致计划达到产销4万辆的水平,预计在中国市场2005年的销量为去年标致品牌在亚太地区的销量。

  新京报:标致去年重返中国的时机似乎不是很好,刚一上市就遭遇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增幅下滑,标致如何评价自己的市场表现?达到预计的目标了吗?今年在中国的产销计划如何?

  圣儒:我认为我们成立的合资公司东风标致的销售业绩是和我们当初所制定的目标相吻合。我们当初制定的目标是重返中国市场的第一年达到1万辆的销售量,这一点我们已经做到了。今年东风标致将会达到产销4万辆的水平,我们预计在中国市场2005年的销量为去年标致品牌在亚太地区的销量。

  按照我们在中国市场上所制定的中期事业目标,未来的三四年内我们将达到10万辆的产能。我认为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熟,有着巨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在那里开展经销业务。

  新京报:如何避免8年前广州标致的失败?

  圣儒:广州标致的失败并不只是标致方面的错误,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而我们现在在中国的业务绝对不会重蹈原来广标的覆辙。这一点从现在东风标致在广东地区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广东的销量占到我们总销量的30%.

  新车暂无国产计划

  通过进口车型来对已经本土化生产的车型做一个补充。车型是否国产的问题上,标致是按照需求来决定的。

  新京报:在标致品牌产品引进方面,今年有什么具体规划?

  圣儒:在国产车方面,206的引进已经确定,在中国投放的具体时间是在今年年底。

  在进口车方面,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有四种:分别是307SW:包括5座和7座、307CC和206CC.新京报:在欧洲的407包含有更多的排量,但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的只有两个排量?为什么?

  圣儒:这主要是产品定位和动力性两方面的选择。

  选择在中国推出2.2升和V63.0排量这两款发动机主要是考虑到407是一款高档车型,而在中国选配的也是其系列中比较高的产品。至于柴油车的问题,目前欧洲65%的标致407会装备柴油发动机,另外的35%为汽油发动机,而众所周知的是目前的中国市场上柴油车仍然不是主流,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

  新京报:在307三厢车进入中国以后,其两厢版本有没有国产计划?标致如何把握车型在进口和国产之间的平衡?什么样的车型可以国产?

  圣儒:我们目前没有将两厢标致307拿到中国生产的计划。在进口和国产的问题上,我们希望通过进口车型来对已经本土化生产的车型做一个补充。我们在中国生产的车型选择型式、款式不一样的车型,其他车型则靠进口整车的方式来补充市场对这方面车型的需求。尽管中国消费者对两厢车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三厢车仍然处于市场消费的主导地位。在车型是否国产的问题上,我们是按照需求来决定。

  为标致铺路是神龙亏损原因之一

  神龙在307投产之前有很大的工业支出,销售所带来的赢利和投资相比就显得很少。

  新京报:作为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神龙公司去年承受了亏损所带来的压力。神龙高层曾表示对新的标致品牌的投入是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PS经管会成员,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圣儒:2004年神龙的确处于一些不良的情况,但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我认为首先是汇率问题,人民币和美元挂钩,在欧元走高的情况下,零部件采购上要支付更多的外汇其次是中国市场的价格处于不稳定状态,减少了企业的盈利。

  当然,在2004年,神龙增加了新的东风标致项目尽管307是在去年8月才投放市场,但在此之前有很大的工业支出,销售所带来的赢利和投资相比就显得很少。在工业投资所消耗的部分之外,还包括有研发和网络建设的投入,这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支付。

  本报记者 何醒言 日内瓦报道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老总语录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