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查报告:燃油税开征在即 消费者观望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 15:22  新浪汽车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我国已经制定征收汽车燃油税的方案,并将择机在全国公布推行。至此,已经议论了十年之久的燃油税终于有了比较明确的说法,虽然“择机”一词还给燃油税的推行留下一点悬念,但这一消息无疑在汽车生产、市场销售等环节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消费者又是如何看待此次宏观调控给车市带来的影响呢?为此,新华信市场研究公司与新浪汽车频道联合进行了一项热点调查“您如何看待即将实施的汽车燃油税政策”,此次调查共收回3426份问卷,包括有效问卷1766份(其中94.2%的消费者表示对汽车燃油税的即将出台有所了解,76.4%的消费者认为实施汽车燃油税很有必要。)

  一、实施燃油税带来的最大影响——五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将有利于能源的节约

  与当初政府有关部门此项政策的初衷一致,56.3%的消费者认为,燃油税的实施,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有利于能源的节约。目前,相关部门征收养路费,在一定程度上是鼓励消费者多开车,与当前的环保主题并不符合,而燃油税的开征,将取代养路费的征收,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消费者也无疑会从油耗方面得到一定的实惠。

  燃油税实施,再度提升了油耗因素在潜在消费者购车时的考虑地位。消费者决定市场。 51.0%的消费者认为,燃油税的出台,在节能的同时,也将鼓励汽车企业致力于开发低油耗的产品,从这一层面而言,也是对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

  同时,38.3%和27.9%的消费者认为,燃油税出台,将有利于小排量车和柴油车的发展。目前汽车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工薪阶层,一旦燃油税征收,涉及到经济利益方面,私人购车将可能倾向于小排量、低油耗汽车,柴油车也将因为自己的省油特性受到消费者青睐。(图1)


(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故选择比例大于100%,下同)图1

  二、从哪些方面完善燃油税政策的实施——五成以上消费者提出健全公路收费体系

  燃油税出台方案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年之久,牵涉到能源、运输、汽车消费等多个行业,以及公路养护、能源开发、交通工具管理等多个行政部门,如何去平衡协调才能达到彼此的利益共享,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调查结果显示,健全公路收费体系,防止重复收费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的问题,选择比例为53.6%。实施燃油税后,公路收费体系如何调整?高速公路是否还要收费?海南作为全国首个燃油税改革试点城市,相信会给全国推出这项改革措施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尽快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除此之外,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起伏造成征税的困难,如何运用价格杠杆去调整?交通、税务、运输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工作和配套设施如何去解决?如何有效区分公路用油和农业、航空等用油的关系,给部分行业以退税的政策?如何完善税收体系,防止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等等,都是消费者认为需要完善的方面。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各种反应,不约而同都是对政府的协调平衡能力的一种考验,政府在燃油税的推行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组织调控角色至关重要。(图2)


图2

  三、实施燃油税对消费者的影响

  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一方面体现了公平性,即多用路者多掏钱,少用路者少掏钱,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油价的上涨,利弊衡量,消费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无论是固有消费者,还是潜在消费者,多数都对这项政策持以观望态度,毕竟燃油税“择日”推出还有一个过程,它给消费市场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在其正式实施后才能全面体现,因此固有消费者的车轮照常运转,潜在消费者的购车计划暂时延迟。

  但细究他们对燃油税的反应,固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还是存在不同。实施燃油税后,少耗一点油,就能少花一点钱,因此还有35.8%的固有消费者表示,他们将考虑减少用车频率,节约开支。而10.7%的固有消费者以及28.0%的潜在消费者表示将考虑低油耗车,这也意味着小排量车、柴油车又扩大了自己的销售市场。(参与此次调查的网友,固有消费者为89.6%,潜在消费者为10.4%。)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固有消费者,还是潜在消费者,都有部分人群表示,燃油税的实施,对他们的汽车消费和购车计划并没有影响。这群消费者以51-55岁,家庭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国企中高层管理者和外企/中外合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主。经济收入有一定的保证,油耗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带来的影响,于他们而言,并不太重要了,也正是这些高收入人群,成为了高档车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图3、图4)


图3


图4

  事实上,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燃油税,海南的试点效应也得到肯定,“择日”而行在全国推行燃油税,还有一个更好的回旋空间,这样一个利大于弊的措施,尽管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它体现了公平原则,能抑制公路乱收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引导民众节能,甚至可以解决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货运车辆严重超载问题。而政府如何去协调处理各方利益,将是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顺利推行之关键。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