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地企业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大而全”式的国企大刀阔斧地“主辅分离”时,另一种形式的“大而全”正在汽车业悄悄抬头。
汽车业内的几家大集团在过去的一年中,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商用车领域,而且进行得“理直气壮”:“汽车业是讲究规模的”、“国际知名汽车巨头都是产品覆盖全系列的大集团”等等。
但也有人为这些进军商用车领域的大集团担心:在还不具备看家的乘用车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否明智?前景真的那么“阳光灿烂”?
乘用车集团“争抢”商用车
国内乘用车领域的“老大”上汽集团,最近与重庆重汽签署“秘密”协议,准备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生产重型卡车。还有媒体说,去年年底上汽和依维柯公司也签署了商用车合作框架协议。
乘用车领域的“新贵”广汽集团,则看上了远在东北的沈飞日野——一家中高档大客车企业。业界流传广汽对沈飞日野的收购近期会水落石出。今年年初,广汽总经理陆志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做大乘用车板块之后,广汽下一步将大力发展客车板块,使之成为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发展稳健的“微面大王”长安集团,也开始在商用车领域出击,与江铃集团签订了重组的协议。
从以往业绩看,三家的优势都不在商用车。上汽和广汽虽然都有自己的商用车项目,如上汽麾下的上海汇众,广汽旗下的骏威客车等,但业绩均不理想。长安集团产品一直以微车及乘用车为主,近两年与福特合资后,加大了发展乘用车的力度,而商用车则不是重点。
那么,他们为何都对商用车忽然热心起来?企业的回答很简单——为了完善产品谱系,获得规模效益。而且,他们还以国外跨国公司为例说,国外成功的汽车大集团都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全系列产品。
至此,国内最有实力的几家汽车集团都加入到“全系列、多品种”的行列。“大而全”成了国内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共同选择。
追求规模效益
还是短期利益驱动
一些对“巴西模式”保持警惕的业内人士,对国内汽车集团这种“大而全”的做法有所质疑:国外汽车大集团有不少的确是全系列的,但都是在有了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才开始拓展产品谱系的。
在国内汽车企业多数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否操之过急?是否有“邯郸学步”之虞?
几位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的分析,让人读出乘用车大集团“扎堆儿”干商用车的一些弦外之音。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说,去年乘用车领域增速明显放缓,竞争态势严峻,企业的利润在下降;而商用车领域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商用车领域广阔,可以分为轻、中、重型载货车和大、中、轻型客车多个细分市场,需求大,行情好。
原江铃集团董事长孙敏介绍,与乘用车相比,商用车尤其是轻卡、轻客产品“投资少、见效快”。建一条乘用车生产线,往往要具备15万~30万辆的生产能力才能达到规模经济,投资成本很高。但建商用车生产线,生产能力达6万辆就已足够,而且商用车平均的单车利润又高于乘用车。
南方证券研究所汽车分析师许向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分担经营风险。中国的汽车市场不成熟,市场波动大,行业集中度低,尤其是去年乘用车市场低迷。在这种环境下,乘用车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较高。
申银万国研究所的汽车分析师王智慧说,轿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难度很大,短期内难以见到直接成效。国内企业是否有能力培育出自主品牌,目前还不是十分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发展商用车不妨是一个比较务实的选择。
以上几位专业人士分析时都提到,大集团近来大力发展商用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商用车的高速增长。即使在去年车市低迷、国家宏观调控紧缩的大环境下,仍保持了高速增长。从中可以看出,除了分担风险、取得规模效益之外,以乘用车为主的大集团看好商用车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钱相对好赚。
但是商用车领域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即将开始。张兴业介绍,以近年增长速度最快的重型车为例,去年需求为37万辆,今年估计为40多万辆。但从目前各家企业公布的产销计划看,今年重型车产量会突破50万辆,形势不容乐观。
跨国公司做法该如何借鉴
汽车企业在解释为何选择“大而全”的道路时,很强调国外的经验。但国外的经验恰恰为“大而全”提供了反证。
不管是日本的丰田,还是美国的通用、福特,没有一家是在初期发展阶段就全面铺张的。他们都是在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在乘用车领域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之后,才逐渐扩展其他业务的。福特是在其T型车风靡市场数年后才发展轻卡等商用车的。而且此后福特的一系列兼并收购仍主要围绕乘用车进行。丰田为了发展乘用车,卖掉了原有的纺织机械工厂。
而且,“大而全”也并非是国外汽车集团的全部,也有本田、宝马、保时捷这样专注于某一领域甚至某一细分领域的企业。他们同样发展得很成功。
宝马汽车公司北京代表处公关部马庆生介绍说,40多年来,宝马只生产高端豪华乘用车,一直保持盈利,近几年又强化了发展高端豪华乘用车的理念。在回答记者“为何宝马不考虑全系列发展”时,他表示:“宝马更倾向于集中精力做好一个方面。即使在高端乘用车领域,产品也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同样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汽车企业追求“大而全”,是新颁布的产业政策所带来的效果之一。产业政策规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者,可以成为大集团单独编报发展规划。为了达到15%的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加快扩张,甚至出现了“大集团”之争。
这位人士指出,集团的竞争力并不总是和规模成正比。对于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集团来说,从长远看,集中精力发展核心技术、培养自主品牌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否则“巴西化”的阴影将很难摆脱。
本报记者 耿慧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