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为闲话--京沪打车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00:05  北京现代商报

  在北京上海这样人口超大,交通管理相对落后的城市里,在打出租车的过程中,能看出很多门道。比如,早晨上班或是阴天下雨时,你越着急,越打不着车。前些天下雪,我儿子又必须去上寒假班,知道车不好打,特意起个大早,结果还是生生地在雪地里站了大半天,一直眼睁睁地看着过了上课时间了,才总算坐上了车。急得他一个10岁多的大男人快哭了。我最近到上海上班了,人生地不熟的,出门全靠打车。那天下班,正赶上下雨,又正赶上我要赶时间去一个地方,也是生生地在雨地里转了40多分钟。风雨之中才算是真正领教了大上海的难处。

  并不是车少。北京光有本儿的出租车听说就有8万多,上海也不下六七万。虽然车况北京的差一些,毕竟数儿在那儿摆着。可是,真要算一笔细账,里面的说道就多了。就说北京吧,早晨6点半开始,到8点半,两小时。如果人均乘用车30分钟,一辆车在这段最紧张的高峰时段里也顶多拉走4个人;然后是一道小学加法,算出一个整数,再看看一大早是不是只有那么多人坐车?谁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这里面却有两个不为人一眼看穿的因素:一是早晨上班时,要车的人绝不止是简单的数据相加,而是一个闸门瞬间的暴涨,若出口流量有限,可想而知,会有多拥挤;再一个是那段高峰时段上,车行速度也变得不可预知,理论上推测出来的那个数字就没有说服力了。

  这就造成了一悖论,如果按高峰时用车量来安排车辆,那么结果是非高峰时的车辆严重过剩;若只依据平时的行车状态来安排车辆,势必又会造成高峰时的用车紧张。其实现在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里,出租车已经落入到了这个怪圈里了,我估且称之为“出租车怪圈”吧。如何破解,谁也没有灵丹妙药,只能八仙过海吧。但我可以先说一句,无论是什么办法,都不能解这个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彼消此长的不平衡。昨天早晨我上班时坐的那辆车,司机倒是很有高论,他说:高峰时段应该不准私家车出行。我说:那样打车的人更多,就更坐不上车了。对话很简单,道理就是这样。

  用现在经济学界时髦的话说,这也是个博弈过程,总量越大,效率越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计,2005年乘用车整体价格将在2004年1月初价格水平上继续下降6%-8%。想买车的人,都觉得越低越好,但没有想到,低有低的坏处,是降低了整体效益。同理可证,出租车也是同样的,没法儿调和,只能在高峰时的少和平时的多之间或找个相对平衡点,却无法解决这个“多少”的矛盾。在上海,我有个体会就是私家车的使用成本明显高于北京。不仅是人们看到的车牌费和停车费高,而是整体上自用车的成本怎么算都不如打车。过去我也常常骂上海的车牌费什么的,但现在看,他们是对的。价格会为我们贪婪的人画出一条可行的斑马线,最后让我们大家都从中受益。作者为独立撰稿人Zdw.126@126.com张大为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生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