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熬过了车市冷飕飕的2004年,本想在“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新年新开局中走一步好棋,谁料市场却给了上海汽车经销商兜头一棒,国内汽车市场“唱”出了“开门就降”的一出大戏。
到了春节前,全国各地车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上海汽车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反弹,而且是昙花一现,没有给上海经销商带来什么喜悦。
降价并没有激起上海人的购车“欲望”
记者从一些用降价来吆喝卖车的汽车销售公司了解到,一降就是上万元甚至数万元的价格“决策”,有些是商家以“跑量”求“返利”,以“割肉价”求资金回笼为目的才降价的。但更多的是来自汽车生产厂家的“授权”。在历来以“市场指导价”控制经销商的厂家,和“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的商家看来,降得再多一点,跌得再狠一点,买卖就能水到渠成。
然而,令人眼花缭乱的频繁降价非但没有激起上海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食欲”。相反,上海消费者的钱袋越捂越紧,等着车价进一步下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于是,新年伊始的车市又出现了僵持状态,难怪一些上海汽车经销商大发雷霆之怒,汽车再降价,经销商真是“扛”不动了。
有人想借机低价收购4S店
据业内人士透露,从2004年底开始,就有一些包括品牌专卖店在内的经销商都表示,“扛”不动了。言外之意是准备“撂挑子”,记者最近了解到,一位来自温州的房地产“大腕”,目前就到处委托汽车圈内人士,为他寻找指定品牌的“扛”不动的汽车经销专卖店。
有一款在市场上“先扬后抑”的品牌轿车专卖店老总,与这位温州的房地产老板接上了头,专卖店老总犹豫再三终于松了口,表示诚心想要的话可以谈谈,而且一再叮嘱牵线人“保密”。虽然这位老总没有亲自出面洽谈,让一名副手去探探真假虚实,事后不管成功与否都有回旋余地,但最终由于要价和出价南辕北辙而夭折。
无独有偶,另有一家握有众所周知的“烫手山芋”品牌专卖店,不卖车也是亏,卖车越多亏得越多。这种专卖店,商家取之不易,“弃”之更难,现在千方百计想“暗度陈仓”悄悄出手,甚至价格上可以“朝后退”,然而一段时间下来,这家公司的总经理私下叹气,到了今天都没有人“接盘”。
还有一家万事皆备,只等开业的品牌专卖店自叹“生不逢时”。眼看着同一特约品牌的商家大都门可罗雀、冷冷清清,自己这张新“面孔”肯定更是无人问津。不开业少亏,开了业就会猛亏。因此,以种种借口拖延向主机厂提出“开业验收”的申请,一再想方设法“转手”,可惜只有“放风”,没有“呼应”。最棘手的是担心夜长梦多、隔墙有耳,万一“转手”不成又被厂家察觉,弄不好就要“鸡飞蛋打”。
2005年车市形势依然严峻
一位资深的销售公司老总认为,部分商家从2004年年末就“扛”不动了,到今年初真的“扛”不动了,其实算不上新闻。因为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公司,在2004年就撑不住了,有的亏惨了,连工资也发不出,员工作“鸟兽散”,只能干脆关门大吉;有的亏不起,但又心存车市复苏的一线希望,只得临时歇业;有的只剩下一两个人的“空壳子”,靠赚点代客上牌之类的服务费苟延残喘;一些颇具规模的销售公司同样日子难熬,压缩人员、收缩或关闭分店门面、削减广告开支,连展示厅的空调也舍不得开,可谓苦苦支撑、度日如年;一些大公司也有难言之隐,毕竟品牌也有畅销和滞销之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经过“高峰填低谷”的以丰补歉,结果所剩无几。与“井喷”时期的唾手可得的丰厚利润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这位老总坦言,今年车市依然严峻是不争的事实。按照WTO的协定,进口轿车关税到2006年7月1日的25%为止,其间还有一定下调空间,国内中高档轿车价格仍有水分,买方市场中的消费者按兵不动,决定了卖方市场的节节后退。因此,面对新年车市的春寒料峭,难免会有一部分手中没有主流品牌且缺乏实力的中小企业不指望“咸鱼翻身”而重新投靠“山门”或淘汰出局;一些盲目耗巨资建起4S专卖店的商家,由于发现所拥有的品牌是捧在手上的“刺猬”而追悔不及,加上历来把商家当做控制对象而非利益伙伴的主机厂往往又“出门不认账”,将促使专卖店蜕变为“变卖店”,而且将巧立名目由“地下”转为公开。
如果没有救世主,只有靠专卖店自己,经销商真的“扛”不动了。(本报记者 张煜林)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