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进口车市的鸡年气象:关税下调 汇率上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11:00  中国青年报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汽车市场尤为如此。去年6月,车商期待的市场繁荣被萧条取代;年底,惯例的降价促销没有出现,车价却普遍上扬;更出乎意料的是,消费者铆足了劲儿持币待购,期待关税下调后进口车价狂跌,不想,有些进口车甚至出现了有钱都提不到车的现象。

  “短期内进口车市场仍将维持供不应求的涨价局面,这是由进口车进货周期决定的。”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总经理丁宏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近期正处于新旧政策衔接阶段,一些进口车的价格有所回调,但是并不会持续太久,预计进口车价格将持续平稳,全年进口车价格降幅仍然在3%~5%之间。

  丁宏祥称,对于有些媒体所报道的,今年进口车销量将超过30万辆是没有依据的,他预测,如果计算有整车特征的进口车,2005年进口车可能会超过2004年,但总体还是会保持在4%以内,今后进口车在国内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也不会超过4%。网上车市总经理华雪也赞成这种观点,他认为,随着国产车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即便关税下调,进口车也只是汽车市场的补充,这是中国汽车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车商日子不好过

  所谓“新年新气象”,鸡年的到来,让人们对车市又有了新的期待,也让这两个月的汽车销量增加了不少。但是,细分来看,与大部分的国产车商喜逐颜开相反,进口车商的日子并不好过。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汽车产品自动进口许可证签发管理实施细则》,2005年1月1日起,我国根据入世承诺取消进口汽车配额制度之后,进口汽车的管理将由“配额制”改成“签发制”,同时,进口车关税将从目前的34.2%(3.0升以下)和37.6%(3.0升以上)统一下调到30%,到2006年1月1日将降到28%,2006年7月1日降到25%。

  为什么在取消配额、降低关税的情况下,进口车的价格却反而普遍升高了呢?丁宏祥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去年年底,大部分的进口车经销商都把存货甩了出去,致使库存减少,再加上政策还不明朗,车商不敢贸然行动,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这只是阶段性的,随着自动进口许可证的签发,无车可卖的现象已逐步得到好转。

  至于签发制会不会导致进口车总量不好控制,丁宏祥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根据《细则》,申请进口汽车用于销售的,除具有内容正确且形式完备的许可申请外,还需提交汽车品牌经销授权证明材料。凡内容正确且形式完备的许可申请,发证机构才会予以核准。换言之,先前是从总量上控制进口车许可证的数量,而现在的“签发制”则是从资质上进行限制。据了解,今后进口车销售将以品牌代理商为主,杂牌进口车将无法取得经营资格。

  丁宏祥称,由于欧元、日元持续坚挺,而美元则显得相对弱势,因此,一段时间内,欧洲车型和日本车型的价格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欧元持续坚挺,不排除还有继续涨价的可能。而美国车型则因汇率原因,在价格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据悉,一般而言,欧洲车都是我国进口车中的主流,但是,美国车在今年年初的表现也相当活跃。

  对市场的冲击不大

  “以前都说进口车是狼,放开关税无异于引狼入室。现在看来,国产车才是狼,而我们是羊。”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某进口车展厅里,经销商张志远大倒苦水:“其实关税降低对车价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在,汇率才是影响进口车价格的最主要因素。”张志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辆2万美元的欧洲进口车为例,降低4.2%的关税,进口成本将下降8000元左右,而由于汇率原因,每辆车却需多花1万多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关税下降了,但进口车的成本却上升了。

  成本的居高不下,是进口车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无论进口汽车的关税低到什么程度,进口车的价格都无法与国产同型号车相比。因此,国际汽车巨头纷纷把国外的先进车型拿到国内生产,并成为进口车的主要竞争对手,如在进口车市场上所占比例较大的奥迪宝马及已经开始国产的奔驰等。

  而另一方面,现在实行的是“落地完税制”,即进口车一到港就必须纳税报关,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存放在保税区内,这样就加大了经销商的资金占用,大大增加了现金成本和经营风险。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认为,今年起施行的落地完税制度虽然会大大增加进口车经销商的成本和风险,抬高进口车市的门槛,但却将使进口车市场更加规范。华雪称,落地完税制将使竞争更加激烈,一些规模小、资金少的经销商有可能因此退出这个市场。

  “进口车市场上半年会继续调整,下半年将从调整中走向规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认为,汽车市场的抗调控能力已大大增强,随着国产车价格的变化,进口车价格也将面临调整,但进口车经销商为规避风险调控资源,致使进口车价格波动幅度不会像国产车那样剧烈。因此,在国产车的冲击下,进口车市场将只是高档化的小众市场,不可能左右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走向。

  本报记者 黄少华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