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倡议公车改革遭责骂 公车改革触动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 08:02  京华时报

  公车改革(今日关键词)

  政协委员倡议公车改革遭司机责骂(新闻)

  据《中国青年报》2月16日报道,在日前召开的甘肃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民建甘肃省委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建议》。甘肃省政协委员贾光明是该提案的起草者,他因此接到了不下20个电话,全是谩骂和指责:“你是在维护官僚的利益。车改了,当官的有了车贴,我们司机怎么办,去喝西北风?”更有司机扬言要砸他家玻璃。2月13日,贾光明的私家车车胎被人扎破。

  公车改革触动了谁(直评)

  公车改革呼声日高,大势所趋,许多地方已经试点推行。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争议焦点主要在如何改得更合理,对于要不要改则没有太大分歧。如果说有反对者,也多是坐车人,因为公车象征着权力、待遇,当然还有许多说得清和说不清的利益。公车改革引来开车人的责骂,触动的还是利益,有所反应也属正常。

  据“业内人士”分析,现有公车使用除了领导使用之外,司机还有车辆养护维修的回扣可吃。这种分析是否客观姑且不论,即使存在,实际上也是管理问题。公车司机成为既得利益者,也是源于公车制度本身。

  不能否认的是,公车司机的“饭碗”相对于其它岗位确实端得稳,只要有领导在,有公车在,就不愁衣食。作为公车改革的直接当事者,车改人动,无法回避。如何妥善、合理地安置他们,需要慎重考虑。就全国讲,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容忽视。各地改革试点已有经验,需要总结完善。而做好这些工作的责任者却是那些坐车人。

  说到底,公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坐车人。如果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位,态度端正,行动积极,相信车改不致有太多阻力。倘若坐车人不能自律,又何怨开车人不满意?公车改革,请从坐车人改起。

  摘编自《工人日报》2月17日 文/一刀

  骂车改不完全是无理取闹(辨析)

  如果按照贾光明的提案内容进行车改的话,甘肃省每年将节省下6亿元的养公车费。一下子节约出6亿元经费,对于地处西部的甘肃省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这6亿元资金完全可以用来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应该说,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提案,也理应受到群众的欢迎。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提案遭到了司机的责骂。

  说实话,公车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不会因为少数人的谩骂和指责而停止。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位政协委员所做的提案,虽然从全局角度来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我们从那些司机们的立场上来看,恐怕不得不承认,这个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开公车的司机。

  在这个时候,也许有人会开导司机们“从大局出发”、“个人利益服从改革大局”。但我觉得,仅仅让司机们为公车改革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有失公允。的确像有些司机所说的那样,车改后“当官的”拿到了车贴,原有的利益不仅没有受到损害,相反还可能因此得到更多的利益。而那些司机们怎么办?让他们改行做其他工作或者把他们推向市场,可能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可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前途来说,不都是一种冒险和赌博吗?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开公车的司机们心理能平衡吗?

  所以我觉得,司机们对车改提案的谩骂和指责虽然不对,但也不完全是无理取闹。他们的谩骂和指责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在进行某项改革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宏观,还应该为工作在最基层的人员想好实实在在的出路,至少也应该让他们的心理能够平衡。否则,改革就算成功了,也是有缺陷的,也是不完美的。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月18日 文/杜明骏

  车改困局缘于政府一手操办(求是)

  表面上看,公车改革后司机的自身经济利益直接受到损害,公车私用、从车辆维护保养中吃回扣的财路被切断,而那些坐车的公仆们却会因为享受不菲的车改补贴得到利益保障,这是公车司机们动怒、不满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公车改革屡屡形成一种困局,引发各种矛盾,要害在于,对于车改这种牵涉面广、事关多方切身利害的改革行动,我们是否在实施改革之前建构了一种确保利益各方能进行充分、公正博弈的参与机制。如果我们改革方案的形成和实施都引进了这样的博弈机制,各方的利益诉求能在一个开放、透明的环境中被充分表达、尊重,并体现到整个改革过程的利益平衡中,那么类似贾光明遭遇的这些非理智的谩骂和指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避免。

  我们现在看到的车改现实是,一方面各色官员不管有无需要,几乎都可以在车改后依行政级别得到一笔不小的车改津贴,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回购自己的“坐骑”,而另一方面,公车背后法理意义上的主人———社会公众,对此却几乎没有什么发言的权利或机会,使车改似乎成为一件与纳税人无关的事情。显然,这种由本来主要作为改革对象的官员自身在封闭的圈子里一手操办车改,其不被广大公众看好,失去公正的品质,看来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已受到相当照顾的司机们,仍然抱怨不止的根本原因。

  只有正义的程序才能达到正义的结果,如果程序是足够公正的,那么即使利益受损,受损者也很容易保持理性。反之,如果程序不公正,即便是得利者也不会对结果抱有敬意。因此,化解公车改革的困局,如果舍弃这种程序正义的建立,便难言出路。

  摘编自《济南时报》2月18日 文/张贵峰

  科学的车改方案不会被骂倒(纵论)

  改革遭遇争议,不算啥怪事儿,我们大可不必因个别人的骂声而放慢了公车改革步伐。不过有句俗话说得好,“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对那么多骚扰电话也不能一听而过,有关部门也该从骂声中听出些弦外音,认真分析这项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造福公众的改革,到底损害了哪些人的切身利益,又该如何平衡改革成本。

  贾光明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甘肃共有公车2.48万辆,车辆购置费用高达43.2亿元,相当于10年前全省的财政收入。年折旧、年养车费两项总和,占2003年甘肃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的7.7%,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5.5%。这一庞大开支数额惊人,其中的浪费与漏洞更是令人咋舌。

  很有说服力的一组数据、如此好的一份提案遭遇那么多唾沫星,恰恰说明它直戳某些人的痛处。早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现有公务用车基本是领导用三分之一,家属用三分之一,司机用三分之一。给公家开车,等于端上铁饭碗,跟的又大多是实权人物,公车私用是其一,从车辆维护保养中吃回扣是其二,司机是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既得利益者。贾光明的车改方案虽然于国于民有利,但损害了司机群体的既得利益和某些特权,彻底砸掉了不少人的铁饭碗,引起他们中个别人的不满甚至是嫉恨是意料中的事情。这些不堪入耳的骂声,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公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围绕公车私用“利益场”产生的边际效应,已没边没沿扩大到这个份上,养了领导养司机,滋生了腐败土壤,培育了“食车一族”,不改革能行吗!

  严谨科学的车改方案,是不会轻易被“骂倒”的。这毫无理由的骂声,预示着改革的艰巨,提醒有关部门必须作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妥善安排好有关事宜。

  不过事后细细深究,这骂声里也能传出发人深思之处———“你是在维护官员的利益。车改了,他们有了车贴,我们司机怎么办?”各地标准不一的车改政策,以及某些单位对领导干部动辄数千元的车贴车补,都引起了群众的反感。这些补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哪里,补助标准多高才算合适?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司机再就业安排好了,估计骂声会少很多。

  摘编自《深圳商报》2月17日 文/张培元

(编辑:李颜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