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不断、此起彼伏的降价,早已使观者们一度兴奋的神经变得麻木,不仅如此,很多人在对“挤牙膏”式的降价深感失望之余,不情愿地加入了“持币待购”的队伍。一些专家们语重心长地大声疾呼,希望有实力的大企业们能向国际标准看齐,痛痛快快地将价格一步到位地降到“国际水平”,使产业尽快完成优胜劣汰的“资本集中”过程,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消费者的抱怨是合情合理的,专家们的意见也很有道理。但遗憾的是,国产车的价格要想在短时期内与国际市场“接轨”,却是极不现实的——
首先,从成本方面来看:国内企业惟一的优势在于人力成本。但由于在管理水平和生产规模方面与跨国巨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之进口关键件的成本也较国外高得多,因此在综合成本方面,国内企业毫无优势可言。
其次,从利润率方面看:跨国巨头们的利润率之所以能够低至3%~5%,那是因为经过长期、充分的市场竞争之后,跨国巨头们依靠多年的利润积累和巨大的生产规模,足以用较低的利润率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国内企业现在还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期,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也无足够的利润积累。如果也将利润率降至5%左右,企业不仅难以维持迅速发展的势头,也无法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生存能力。
其三,任何一款车型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无论是上市时的定价,还是此后的调价,厂家都必须考虑竞品们的价格范围。无论厂家是保守、中庸还是激进,其产品价格都不会偏离该档次的现行价格范围太远,否则就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从而损害产品的形象。
其四,进口汽车的价格是国产车定价、调价的重要参照系。虽然我国将于2006年6月底结束对汽车产业过渡期的关税保护,但进口整车仍将征收高达25%的关税。加上进口环节收取增值税和消费税之后,进口整车的价格仍将比国际市场的车价高出50%。考虑进口车与国产车正常的价格落差,预计届时国产车的价格仍将比国外同档次、同配置的产品高出20%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似乎也并不希望轿车的价格一步到位地“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而民族汽车工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无论是经济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是抗风险的能力,都还远远不足以与跨国巨头相抗衡。因此,让国内企业多赚几年厚利,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既然政府乐观其成,车价的走势也就可想而知了。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年之内,轿车的价格仍将延续过去那种小幅度、多轮次的渐进式的下降,而“一步到位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式的降价将不会出现。
作者:杨建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