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预测:中国汽车产量有望达世界第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9日 09:15  新京报

  专家预测2005年车市将呈马鞍形发展态势

  近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主席饶达表示,2005年车市可能呈现前低后低中间高的马鞍形发展态势,燃油税政策今年预计不会推出。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预计今年中国车市情况要比2004年好,产量将突破六百万辆,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汽车生产国。

  降价仍然是大趋势

  在上周日的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上,饶达预测今年车市降价仍然是趋势,但降幅有限。他认为,一季度末二季度初车市将再次掀起价格战,但由于2004年已经掀过几轮降价高潮,因此今年已经没有去年降幅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可能。高档车降得比例多一点,A00级车几无降价能力,A0、A、B级别车型能降一点,但降幅在5%左右。“因此约合全年可让利150亿元,最多不超过200亿元,不可能达到2004年让利300亿元的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一月份车市扭转了去年以来低迷的状况,车市开门喜迎春。节前销售高潮和去年长期持币待购的突然释放导致今年一月份销量猛增,很多主流厂家该月销量过万辆。同时很多车型的实际销售价格稍微上扬。饶达认为今年一月份的涨价是厂家的营销战略,是厂家不压库造成的。价格稍升后,为之后再展开价格战保留空间。

  中国今年汽车产量有望超过德国

  而对于今年的整体车市预测,有专家持乐观态度,张小虞近日表示,2005年中国车市情况预计要比去年好。保守估计,今年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少能维持2004年的水平;乐观预计,今年汽车产量将增长20%,突破600万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张小虞提供的数据称,去年中国国内汽车累计产销507.05万辆和507.1万辆,同比约分别增长14%和16%.其中轿车累计产销同比增长11.99%和15.17%.汽车总量的增长比预计的差。原来预计总量增长20%,达到520万~530万辆,而实际只有16%,刚刚超过500万辆。2004年下半年,大量企业忙于应付市场,忙于对销售体系进行调整,忙于应付由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现在企业都反映,今年1月份的情况比去年11月、12月要好,特别是卡车。但他认为去年的车市谈不上“低”,“至少我们一年一个台阶,产销突破500万大关;我认为真正的特点还是一个‘迷’字,是大家对汽车市场的一种困惑。”

  张小虞预计今年车市重点仍然是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外部的客观环境不会宽松,包括信贷、利率、保险、城市的交通条件等,都将影响汽车行业大势走向。而且煤、电、油、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势头仍然难以控制。而且随着几大集团投资的大项目,都要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投入生产,轿车产能和需求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本报记者吕惠敏

  -专家观点

  燃油税政策今年不可能推出

  而对于目前外界纷纷扬扬讨论的将要出台燃油税政策,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主席饶达认为燃油税今年不可能推出。他得出此判断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地方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博弈需要长时间的过程,例如上海路少车多、新疆路多车少如何平衡,需要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二是2005年的养路费已经交过了。三是目前中国有200万公里的道路,对应3000万辆车,假设每年增加300万辆,就表示每年要增20万公里的路,但2004年才增加了5万公里道路。道路增长远远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需要。即使征50%的燃油税,油价也低于香港,因此他认为中国征燃油税后,会慢慢提高税率,最终大于100%.

  早在七八年前,全国人大通过的《公路法》中,就已经有了用“燃油附加费”取代养路费的提法。近年来随着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国际油价上涨,我国新增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二来自于交通运输业,燃油税改革就成为呼声很高的一个方案,今年1月中旬,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人向外界表示,燃油税改革的方案,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意见。但他认为燃油税改革的方案仍需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推出。

  而专家也认为政府如果要开征燃油税一定要谨慎行事,与石油行业、能源工业等与燃料油关系比较密切的企业一起进行多方充分论证,其正式开征应该召开正规的听证会,让燃油税的征收方式比较透明。另外,国际油价还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推出燃油税政策让消费者难以接受。因此综合多方因素来看,燃油税开征仍然尚未到达最佳时机。

  本报记者吕惠敏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