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价与国际接轨:南柯一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15:05  重庆晚报

  逼近国际价格

  中国的汽车业曾被喻为“国内十大暴利行业”之一。但经过2004年车价的“自由落体运动”之后,这个行业所隐藏的暴利正在被终结。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海大众开始生产桑塔纳时,售价十几万元,而在去年,这款连续10年售价在10万元以上的车首次跌破10万元门槛。这表明,中国车价的水分正在被迅速挤兑。

  “准确地说,目前中国车价正在向国际价格靠拢,。”一业内人士提出这样的观点。他分析:国内低端轿车,在几次狂挤水分之后,价格已经与国际上的售价接近。以捷达为例,在国外售价0.9万美元至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万元,以低端捷达的价格算,已经接近国际水平。

  但国内中高档轿车目前价格仍然高于国际价格,以某畅销品牌为例,国内售价约20万元,而在北美的售价仅2万美元。

  显然,目前国内车价与国际价格尚有一段距离。有专家分析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目前国内整体消费不足,明显制约了汽车行业的规模及成本。比照国际经验,现阶段中国汽车拥有率严重偏低。世界主要国家汽车保有率,低限为1.7%,高限为10.4%。而中国汽车千人保有率仅为1.85%;。其次,国内车价“税”率较高。以国产车为例,17%的增值税、3%到8%的消费税、10%的购置税叠加上去,这也会对车价产生明显影响;第三,我国多数轿车企业生产的车型关键总成和零部件都是以“散件”方式进口的,为此要另行支付这些KD件的包装费,海陆运输费、存储费和银行手续费等等,这些费用也提高了车价。

  但是,尽管对此颇有争议,但权威人士预言,车价与国际接轨并非美丽的谎言,经过今年的持续滑落,到明年国内车价将逼近国际价格。

  车价再度沦陷

  “中国车价还将继续沦陷,肯定能低于国际价格”。对此,长安福特营销总监王惟深信不疑。他的理由是:以2.5V6蒙迪欧为例,在欧洲市场,相同配置的车型售价是3.14万欧元,折合人民币31万元,但在中国只卖26.98万元,明显低于国际售价。

  事实上,蒙迪欧只是其中代表。据调查,一些经济型轿车已经跌到3000美元到4000美元一辆了,这说明全球第一低价市场已经开始转移到中国。此外,一些买断车型的价格也明显低于国际市场。

  价格是市场竞争的直观体现,也是供需关系的真实写照。从去年开始,国内汽车业的竞争越来越充分。首先是合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提高产销目标,不断加大新产品的投放,同时,为抢占市场份额,许多厂商采取了“增量减利”的方式。其次,受高额利润的诱惑,民营热钱流入汽车行业,也加剧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激烈的竞争迫使利润空间被压缩,直接导致价格滑坡。

  但这只是现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车价极有可能打破国际价格体系而创下最低。众所周知,在欧美市场,目前整车的利润率已经降至最低。以通用汽车公司为例,北美子公司的利润为1.28亿美元,每辆汽车的平均利润只有102美元。

  这表明,整车销售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已经近乎恶性竞争。相反,中国市场目前还维持着较高的单车利润率,这足以吸引国外巨头重资注入,把中国市场的战火挑得越来越旺。换句话说,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也将从充分走向完全充分,继而演变成恶性竞争。一旦进入这种竞争态势,国内车价有可能创下低价纪录。

  此外,随着竞争从“大一统”转向细分市场,各跨国公司也将导入“巴西”模式,参照我国百姓购买力———人均GDP而设计新车型。据悉,东风悦达起亚已经正式宣称,专门为中国市场研发一款新车型将于明年在国内量产。可以大胆地设想,这一模式也极有可能让国内车价刷新国际价格的底线。记者 赵文华

  至少是在最近两年时间里,媒体曾多次大谈特谈我们国内市场的一些车型,已经与国际“接轨”了。但谈来谈去,媒体似乎显得有些“自作多情”,因为,在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以及具体车型的选购上,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这是怎么回事?

  入世的奢望。许多人眼看着明年汽车就要入世了,以为入世后,与国际“接轨”的汽车就会鱼贯而入。自己就可以从容地选择了。事实上,入世只是把应降的关税降下来,而不是说关税是零。我国政府的承诺是到明年7月1日,关税降到25%。何况,关税也只是涉及进口车税费的一部分。

  另外,同品牌同车型的进口车也有个配置差异的问题,还要考虑汇率偏差的因素。有专家给我们算了笔账:过去3年中,合资的轿车生产企业以超常规的速度推出所谓的新车型———以CKD散件组装的新车———在很大程度上减免了关税,因此,这些新车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而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经看到,相同类型的车只要合资生产,进口车价就出现暴跌。

  探不到底的价格底线。这是一种纵向比较。事实上,国内的一些经济型车,不要说已与国际“接轨”,甚至可以说是国际车型都在向国内车价“看齐”、“靠拢”。但持续不断的价格战,将所有价格已经到位、基本到位、接近到位、远未到位的车型全部“拉下水”,这对于消费尚不成熟的中国购车者来说,车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是他们常怀的心态。于是,价格底线可能就成了永远的未知数,持币待购就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消费观念上的约束。这是种无形的约束。比如我们谈到的的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车,许多都是经济型车———在不少人眼里却是“打不上眼”的车。

  于是,不考虑自己的消费能力、异化汽车代步最本位功能的现象就出现了。尽管这个话题比较个人化,但也有个“舆论导向”的问题。当然,这更需要“政策导向”的协同配合。记者 杨 斌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