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步家电后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15:03  重庆晚报

  前车之鉴

  可以说,家电业是市场化最高的行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电视机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饱和的发展过程。5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在我国逐渐发展,60年代末,全国电视机只有2万台;80年代电视机逐渐普及,彩电开始凭票供应,那时起,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

  经历了80年代的彩电销售高峰,到了90年代中期,据有关部门统计的资料表明,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达90台以上。当时,由于彩电业增势迅猛,行业利润颇丰,我国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彩电企业几百家,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彩电厂。有报道称,到1999年,京、沪、穗三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台数为北京131台、上海137台、广州152台,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

  彩电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厂家开始处心积虑在彩电的外观和功能上大做文章;商家推出了各种促销手段来吸引顾客。与此同时,虽然彩电业几家大企业的老总经常共同商讨“联手拼市场,不打价格战”。但由于市场难以控制,总有企业抢先降价,最终彩电市场打响了轰轰烈烈的价格战。

  到了2000年之后,经过一系列兼并重组,小企业有的倒闭、有的改行生产彩电上下游产品,目前成规模彩电企业只剩下十几家。据相关人士称,生产一台普通彩电的利润只有十几元钱,彩电业快速跌入微利时代,此时的消费者正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此外,从当前我国家电行业的生产开发能力上看,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宗耐用家电产品已经明显供大于求,价格战转向品牌战之后,品牌数量明显减少。最近两年,彩电企业逐渐稳定,一些企业也开始赢利。

  重蹈覆辙?

  细数中国汽车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盛的发展历程,与当年的彩电业如出一辙。彩电企业从最初的几家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发展到几十家、上百家。后经充分的市场竞争,最终存活下来的不过几家。难怪有人断言,如今的汽车业大有重蹈彩电业覆辙之意。

  1953年,“一汽”在长春诞生。随后,中国汽车进入低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汽车业出现了“启动”的迹象,进入相对高速发展时期。

  1998年开始,随着私车进入家庭,各家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汽车价格开始出现松动。2002年,中国汽车进入了超高速发展阶段,产量突破300万辆。

  从2003年开始,汽车的发展更是进入了超高速时期。去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400万辆。据有关部门去年年底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已达123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全国有17个省(市)生产轿车;全国有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全国汽车产能已达550万辆以上;全国轿车产能已达250万辆以上。

  汽车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汽车市场迅速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与家电业相似,这个时期新品牌、新车型大量投放,众多品牌拥堵市场,价格大战随之而启动。

  即将洗牌

  不得不承认,有着相似发展轨迹的家电市场和汽车市场之间也存在明显区别。家电市场已达到高度饱和,并从1:1家庭拥有率向1:1人均拥有率逼近。而目前人均汽车拥有率不到2%,汽车消费市场的前景仍然可观。

  尽管如此,有业内人士却指出,“价格战、品牌战”是汽车业的必经之路。从去年开始,汽车业的价格战已经达到了白热化,到2005年,价格战仍然会持续,但品牌争夺也同时开始了。在这一阶段,一大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犹如大浪淘沙,最终只剩下少数几家大企业,形成类似于国外的“6+3”格局。

  据调查,去年有近1/3的整车企业已经出现亏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导致资金断流,而资金断流又让这一现象更加恶化。“硬撑的局面估计不会持续太久,企业必须作出关、停、并、转的选择。”这位人士分析说。

  显然,关、停、并、转就是企业洗牌的必然过程。经过这一轮的冲击,部分无品牌、无规模、无保有量的汽车企业极有可能先行出局,而另一些在品牌或资产上有优势的弱小企业也难逃被兼并的命运。

  当然,随着企业洗牌运动的加剧,与之相关的渠道———4S店也会陷入破产或者易主的困境。

           记者 赵文华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