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春车市是否面临“凌汛”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3:35  新浪汽车

  每年初春时节,黄河银川段往往会出现“凌汛”现象,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危胁。出现凌汛的原因是该河段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缓,加之河面在低温下 容易结冰,造成河水下流不畅,无法正常向下流排泄的河水自然要另觅出路,凌汛便因之产生。

  2005年一季度的中国汽车市场,是否会出现与此相似的“凌汛”现象呢?如果“凌汛”出现,会对车市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需从多方面探讨的问题。

  首先,经过2000-2003年近四年的“井喷”后,2004年中国国内汽车市场 需求的同比增长大幅下降,目前无任何迹象表明2005年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分析去年汽车消费增长放缓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家在经济政策上的调整,变积极政策为稳健政策,金融、保险及交通等方面出台的政策及法规,缺乏有效拉动汽车消费的“利好”消息。同时,在过去几年的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期内,国内有汽车购买能力的家庭,大多已购买了首辆用车。持观望态度者则因汽车价格的频繁变动、银行信贷对分期付款购车方式支持的乏力、保险理赔时的缺乏保障、新交通法对驾驶者的过于严厉(如果用不公平可能更准确)等原因,无法鼓起勇气购车。一句话:能买的早买了,想买的不敢买,潜在消费者担心的诸多问题在年初仍未有明确的答案,在此大形势下,谁能肯定车市会在“谷底”中有“反弹”的趋势呢?

  如果说上述原因使汽车消费的“洪流”进入了“减速放缓”的阶段,那么在过去的2004年中已出现的50多万辆库存车则是新春车市不得不警惕的“浮冰”。50万的库存何以出现?这恐怕得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方面,2000-2003 年连续几年的汽车消费高速增长,使汽车厂家对市场形势过于乐观。在“有车卖就有钱赚”的市场形势下,厂家为争夺市场份额,极力扩张产能,即使在去年5月份汽车销售已经明显 放缓,市场危机已露端睨之时,相当多的厂家仍竞相增产,以期争夺对手的市场份额。为吸引持币待购的潜在客户群,不惜再三降价。于是这些厂家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如无法达到一定的销量,价格就无法达到厂家与消费者共同认可的程度,而消费认为车价未达到底线,就不会购车,也就无法使销量达到足以让厂家降价的标准。今天很多人会责怪厂家为何不将价格“一步到位”,以取得市场的主动,然而别忘了,2004年年初时还有某些品牌的代理商加价售车,再此前提下,厂家如何会改变习惯了几年的市场运作方式呢?另一方面,不排除厂家寄希望于政策调整“激活”车市的可能。然而事实是能够“激活”车市的政策并未出台,虽一再降价,但产品的价格却仍与消费的心理存在差距,无法令提高产能后增产的车辆于市场消化,于是50万量车市“浮冰”终于出现了,这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车市浮冰”对新年汽车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为融化这块巨大的“浮冰”,年初许多厂家已大幅下调了“旧款”车的价格,以期达到清仓的目的。然而对习惯了过去的一年中频繁降价的消费者而言,厂家此举是否有效尚未可知。另一方面,一些厂家为避开“车市浮冰”的冲击,很可能推迟新车的上市时间。例年来在一季度即上演的“新车秀”,最早也要等到3-4月份了。

  “ 缓流”、“浮冰”均已出现,但形成“凌汛”的主要因素--寻求出路的河水在哪里呢?这个角色很可能由某些厂家的某些主打产品来充当。虽然去年汽车销售总体形势欠佳,但仍有一些厂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这些厂家如为打压竞争对手,完成整合市场的大目标,很可能利用销售形势好的产品大做文章,再次冲击市场,如此举果真实行,则一季度末的车市竞争将空前惨烈,新春的“凌汛”,将是中国汽车厂家大整合的“序曲”。

  凌汛的到来,对消费者而言喜忧参半,喜大于忧。在“凌汛”的威胁下,无论“浮冰”里的老车型,还是“河水”中的新车型,价格均将更接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新车上市的延期则可能在短时间内缩小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范围。对消费着而言,最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只见汽车生产厂家积极动作,而对拉动气车消费“利好”的相关政策何时出台仍无法预测,如汽车消费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对今后几年的车市发展,其负面作用是深远的。

  与钱塘潮的壮观相比,如不考虑灾害因素,“凌汛”也是一道可观的风景,作为消费者,还是静等那“伏冰”消融后再试“春水”的深浅为好,现在?且先欣赏这道“风景”吧。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孟镝)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