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8日,吉利汽车销售备件公司宣布:从即日起,吉利汽车常用配件价格进行大幅度下调,调整配件类型达208项,部分配件下调比率高达48%,平均下调幅度达20%。而在这之前,已有好几家汽车企业宣布降低配件价格。
“作为国内‘最’经济的吉利汽车,在降价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从售后市场寻求利润,由此可见现在汽车业竞争有多激烈。”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他认为,在整车销售好的时候,企业并没有把过多精力放在被假冒伪劣配件抢占的售后市场上,现在整车销售利润越来越薄,企业不得不从售后市场去“夺回”部分利润。
也有人认为,零部件企业此起彼伏的抱怨声表明,整车企业在激烈的降价潮面前,为保证自己的利润,把降价的成本都转嫁到了零部件供应商身上。
难道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只能做冤家?
零部件厂:有亏有赚,微利吃饭
12月26日,北京哈特商务酒店,记者见到了芜湖盛力制动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陈峰。也许是最近一段时间忙于参加各种配套会,他看上去略显疲惫。
谈起主机厂不断压价的事,陈峰语气低沉:“2005年,主机厂要求零部件企业再降20个点或者15个点,这太苛刻了,怎么可能呢?不管主机厂要求降多少,最后很多企业也就能降3~5个点甚至一个点,真的降不下去了。假如我们能配十种产品,某几种认亏,有的少赚点,总体上还是微利。工人总得吃饭吧?”
陈峰最后说:“如果我们企业的产品平均降5个点,作为有声誉的老厂,在这种艰难情况下,只能通过内部挖潜去消化这5个点。”
主机厂不断压低零部件产品的价格,会不会影响到零部件的产品质量?天津内燃机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康秀玲认为,零部件厂的市场是跟着主机厂的市场走,由于2005年整车市场还不甚明朗,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很多企业为降成本,已经在原材料和工艺上做文章,导致零部件产品质量下降,尤其是易损件更明显。
零部件企业真到了为降低产品成本不顾声誉和前途的情况?为自己保持利润把压力转嫁给零部件企业,主机厂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主机厂:主机先降,然后才是配套厂
谈起这个问题,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陆先生的声音变得急促:“不能这样说吧,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应该是共赢共存的关系。如果说主机厂要求零部件厂降成本,那也是主机厂和供应商同步降成本。说主机厂光自己保持利润,一味逼迫零部件厂降价,不是事实,这样主机厂也活不下去。”
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谈不上主机厂“剥削”配套厂,因为主机厂和配套厂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任何有理智的厂家都不可能不去考虑零部件厂的利益。从上海大众来说,都是先考虑压缩自身利润空间、降低成本,来保证配套厂的利益。
陆先生最后激动地表示:“20年来,我们扶起了很多配套厂,采购配套厂的产品,价格都是按国际同类产品价格而不是按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给的,因为我们考虑到配套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现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我们希望配套厂也能降低自身的利润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其他几家接受采访的整车企业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零部件厂认为整车厂打压他们的利润空间,整车厂却认为要求对方降价有其客观原因。那么,双方有没有可能协调这种矛盾关系?
部分零部件厂承担了降价成本
霍尼韦尔涡轮增压系统公司是零部件总成生产商,但在整车企业面前,他们又是供应商,要采购很多零部件产品。既体会到总成厂的难处,又能感受到零部件厂的苦衷,他们是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的?霍尼韦尔负责采购的杨倩经理认为,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杨倩坦陈,是零部件企业替主机厂承担了因为降价而付出的成本,因为霍尼韦尔已经没有什么降价空间了。至于自己,肯定也要求过供应商降价,但这两年没要求供应商继续降价,因为供应商产品附加值很低,也是有承受限度的。
说到这里,杨倩抬高了语调:“中国汽车业将来肯定会像家电业一样,进入白热化竞争状态,都将是微利,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最终将是平等的。”
对记者问的“市场淘汰后会不会只留下几家主要供应商”的问题,杨倩认为不会:“因为汽车进入的门槛较高,认证过程时间长,厂家产品有明确的细分,而且所需零部件的产品类型极多。”
降价的过程是优胜劣汰过程
零部件企业是否面临很大的压力?关于这个问题,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孙先生的回答在意料之中:“所有零部件厂家的日子都很难过。”
他认为,中国零部件企业小而散,经不起冲击。主机厂不断要求降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主机厂并没有简单地把压力传递给零部件企业,而往往是优先选择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零部件企业,淘汰的是那些没有后续竞争力的企业。
谈到此,孙先生激动地说:“很多国外大零部件企业为什么进入中国?是因为有收益。据我们了解,像万向集团、东风本田发动机等公司的日子就过得不错。最重要的是,零部件企业要有技术储备、研发能力,跟上大企业不断变化的配套要求,这样才有好日子过。不过,最终说回来,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大家的命运是协同、联系在一起的。”
大企业有自己的生存秘诀
大而强的零部件企业日子就真那么好过么?它们有什么特别的生存秘诀?记者拨通了德尔福公司中国总裁陈锦亚的电话。
陈锦亚认为,降价是整车厂对零部件厂每天生活的必修课,是零部件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降多少取决于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达成的协议。“我觉得降价是一个必然,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他们把压力推到我们身上也是一个必然。但是,我希望整车厂能认识到一点,降价要有一个限度。”
他说:“最终,有一些不合格的企业会在这个降价过程中被挤出来。我觉得,挤干水分以后,中国汽车工业会更健康一些,从这一点上来看,降价不是坏事。但是,如果降价太过分的话,容易把我们的再开发能力降掉,那将会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一个大问题。”
他认为,包括德尔福在内,目前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应该做4件事情,以减少降价带来的压力,也提高企业在降价中的生存能力。第一是更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把产品升级换代,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压力;第二是把精益生产变成企业骨头里面的骨髓,即使是德尔福,也不能说已经到了骨髓,甚至还没有成为细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更精益;第三是把整个供应链建立起来,而且这供应链必须从原材料进来,到产品出去;第四是提高产品质量,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本报记者 王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