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4:汽车游走在政治与经济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0:27  中国汽车报

  夏威夷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引起了加勒比海的飓风——这是著名的“混沌效应”,用它形容2004年全球政治、经济与汽车的联系再合适不过。

  回想2004年的国际车坛,似乎一直夹在政治和经济两条主线之间,而两条主线的每一笔也都能看到汽车的影子。

  政治左右汽车亦或相反

  2004年每一个政治事件背后都牵动着汽车的神经。比如,阿拉法特的离去给中东和平蒙上迷雾,也使9月刚刚全面开放汽车市场的伊朗前途未卜;日本首相顽固地参拜靖国神社,多少也影响了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处境。

  过去一年里,还有这样两件政治事件左右了欧洲和美国两大汽车市场。

  2004年5月1日,中东欧地中海10国正式加入欧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不少专家在讨论政治行为的经济意义,汽车业也从政治行为中看到了“汽车意义”。

  首先,欧盟东扩为趋于停滞的欧洲汽车市场带来了新机会。新加入的10个国家相对于其他欧盟国家而言,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斯洛伐克的工资水平只有欧盟平均工资水平的1/6,罗马尼亚的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德国的6%。

  新成员还意味着巨大的新市场。根据英国汽车咨询公司的统计,到2014年,新欧盟成员国汽车登记数量将比1995年增长220%。

  难怪丰田汽车公司表示:“如果在中东欧新建两家工厂,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挺进欧洲市场。”2004年,标致集团在斯洛伐克投资7亿欧元,奥迪在匈牙利增资20亿欧元,雷诺也考虑在这里兴建新的物流基地。

  如果说欧盟东扩过程中政治影响了汽车,那么在另一大汽车市场美国,财力雄厚的汽车制造商则希望汽车能够影响政治。

  当美国大选的两个候选人布什和克里斗得不可开交时,分别支持两个候选人的汽车商们也在不断增加赌注。布什的减税和汽车燃料政策受到汽车制造商的欢迎,克里在解决失业和福利问题上有独到见解。汽车商希望自己支持的一方取胜,继而制定更适合自己的政策。财大气粗的美国汽车公司与美国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脆弱的石油钢铁还是脆弱的汽车

  2004年的石油和钢铁像是一对双胞胎,价格比着向上涨。汽车工业对原材料期货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美国畅销书作家戴维.哈伯斯塔姆在记录石油与汽车的关系时说:“对于汽车和整个世界而言,石油是最脆弱的财富。”2004年,世界油价创下了30年来的新高。当国际原油价格冲破每桶50美元的时候,美国很多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小栏目:每日各加油站油价,据说每加仑最多有30美分的差距。一向大大咧咧的美国人,被迫学会精打细算。现代生活对汽车的依赖转嫁在石油身上。

  “相信我,这个行业正发生血腥的变化。”这是克莱斯勒总裁泽切看到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时,对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的担忧。

  英国钢铁顾问公司MEPS用“火山爆发”来形容今年的钢铁价格。钢铁费用占汽车零部件制造费用的65%,汽车制造商对零部件厂商承受的巨大压力表示同情。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采购价格,或是汽车价格上涨。这就意味着汽车制造商利润下降或者销量减少。

  表面上看,似乎是2004年反常的钢铁和石油价格冲击了汽车市场,但仔细想来,为什么在倡导了新材料和新燃料这么多年之后,世界上还是98%的汽车需要最原始的石油来发动?到底是原材料市场的问题,还是汽车本身的问题?

  汇率与利息无形的手

  汽车是全球性采购和销售的行业,对于很多跨国公司来说,2004年汇率与利息好像作用于汽车业的一只无形的手。

  美元贬值是全球汽车贸易的一件大事。这对美元区的汽车制造厂商来说是件好事,毕竟出口上占到了便宜。但是,美国设在欧洲的汽车制造厂家,可吃尽了苦头。因为与美元相比之下,欧元显得格外坚挺,美国汽车公司在欧洲的各项支出成本陡然增加。这也是通用福特在今年下半年不断紧缩欧洲部分开支的主要原因。仅通用一家公司,在2004年第三季度就在欧洲亏损了2.36亿美元。通用希望在欧洲裁员减轻负担,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罢工困扰。

  美元贬值最大的受害者还是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比如,印度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业。美元持续走弱的根本原因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美国政府放任美元贬值。

  与汇率相比,2004年升息的影响估计会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显现出来。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4年来首次加息25个基点,这意味着美国始于2001年的宽松货币政策结束。随后美国又进行了4次加息。英国和澳大利亚也分别在8月和10月宣布升息。10月,中国央行也进行了9年来的第一次加息,全球步入加息周期。

  加息首先会影响贷款买车,原来提供的优惠利率贷款买车必然使汽车公司受到更大压力。加息还会抑制消费热情,估计全球升息将会在2005年给车市带来更大影响。

  中国汽车的国际意义日显

  谈到政治和经济对汽车的影响,就不得不单独提出中国。2004年,中国汽车在世界范围内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相当紧密。

  2004年被称为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蜜月期”。最显眼的当首推中法和中德领导人的互访。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第一站就是德国,并且在第一时间到了德国大众。而施罗德回访中国更是奔走在北京奔驰和一汽-大众两个汽车项目之间。法国与中国高层会晤,首先确认的项目就有雷诺和东风的合作。汽车成了中国与欧洲国家交往的一个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砝码。

  中国加入WTO三年来的表现,受到世贸组织的赞赏。当初人们担心的中国加入世贸后进口车对国产车的冲击,在关税一再下调的今天,并没有出现。

  如果说一年前,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给各大外国汽车公司带来的还只是意念上的恐慌,那么今年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韩国和马来西亚,则让他们真正感到了紧迫。“亚汽”总裁邓肯把吉利奇瑞、长城等中国的自主品牌称为“危险的小老虎”,通用总裁罗伯特.鲁兹也认为:“中国犹如一列动力十足的火车,正蓄势待发。西欧国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应战准备。”相信,2005年中国汽车在国际车坛的份量将愈发重要。(本报记者 邝蕾)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