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刚刚加入WTO的中国,就迎来了汽车市场连续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年增长幅度最高时超过了70%,业内形象地称之为“井喷”。虽然“井喷”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消费能力的增强,但加入WTO无异于打开了释放巨大消费能量的闸门。2002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汽车的元年。
但正如“井喷”的到来出乎人们的意料一样,“井喷”的结束也让中国汽车企业猝不及防。“井喷”在来去之间,给中国汽车业上了一堂市场化的课。“井喷”已经过去,但对“井喷”的思索应该才刚刚开始。
市场篇关键词之二:冲击
加入WTO之前,许多专家预言,进口车将给并不强大的国产车带来致命的冲击。但事实表明,进口车的市场表现不但没有给国产车带来任何危机,相反却受到了国产车的强烈冲击,市场领域基本收缩在大排量、豪华车的空间内,难有更大的作为。中国进口汽车贸易公司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以前配额是个宝,但2004年连配额都没用完。”
说来也是,国外的不少车型都在国内生产了,还有多少人买进口车?但数一数三年间上市新车的数量,明眼人不难发现,“进口车”其实是大量增加了,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面目出现在中国市场。
市场篇关键词之三:降价
中国刚刚开始履行降低汽车进口关税的承诺,国产汽车的价格防线就已告失。三年来,不管是搬出“成本账”还是“关税账”,所有试图挡住汽车价格快速下滑趋势的努力都无功而返。虽然大家都谴责单纯的价格竞争,但又有哪个企业能够洁身自好呢?
随着汽车价格的降幅越来越大,涉及的车型和品牌越来越多,市场对降价的反应也由最初的兴奋变成了麻木。如今,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原因已从等待降价,变成失去了对汽车价格的信心。
2005年还没到,新一轮的降价战枪声已响。但如何有效地恢复消费者的信心,汽车厂家还有必要多加研究。
市场篇关键词之四:增长
200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一度被浓重的悲观情绪所笼罩。市场增速的突然放缓,打乱了所有汽车厂商的市场步伐。“黑五月”的降临,打破了大家对汽车市场再度“井喷”的期望,而“金九银十”的落空,甚至动摇了一些人对中国汽车前景的信心。有人问:我能不能等到新一轮增长的那一天?有人犹豫:坚持一下还是干脆放弃?
其实,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10%以上的增幅,仍然可以令几乎所有的国家羡慕不已。中国汽车市场将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中外专家的共识。但残酷的淘汰赛毕竟已经开始。在决定是否放弃之前,不妨认真想想这两个问题:什么是你必须做的?什么是你能做好的?(本报记者 陈梓萱)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