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工业离“科学发展观”精神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08:32  南方周末

  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车市“井喷”,震惊中外。高盛2004年对宏观经济GDP预期增长率达到9.5%的大好形势下,出现车市增速大幅度回落的新情况,中外汽车专家都感到“中国车市看不懂”。最近权威媒体多次报道惊人消息,汽车消费贷款有945亿元(有更多的报道说是1000亿元)不良贷款,坏账率高达51.6%。笔者通过对945亿元坏账的数字分析,发现了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秘密”和“问题”,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汽车消费贷款的“魔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宏观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汽车市场发展进入“第五次扩张期”,这是2002年、2003年形成“井喷”车市的主要原因。此外,实施汽车消费贷款也对车市起了“助推器”的作用。

  我国多年来汽车消费贷款一直很谨慎地一步步推进。2001年前步子很小,直到2002年下半年,国内车市进入超速增长时才放开了步子。经2002年-2003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到了1833亿元。这笔款能买多少汽车?笔者初步计算了北京市、上海市汽车销售额和销售量,计算出平均每辆汽车10万元,由此可以估计出1833亿元可以购买183.3万辆汽车(为2002年多卖出61.1万辆车,为2003年多卖出122.2万辆车)。可见车贷在推动汽车销售中起了很大作用(约占2002年销车的18.8%,占2003年销车的27.8%)。而945亿元坏账消费贷款可以购买94.5万辆汽车(其中2002年占31.5万辆,2003年占63万辆汽车)。但是945亿元坏账车贷引发了中国车市巨大的风波(一直影响到2004-2005年)和难解的迷津!

  945亿元坏账额哪儿去了?  

  据悉945亿元坏账额收不回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蒸发”了。买车人没有了,车也不见了,中国那么大,追回款就难了。

  2.要钱没有,要车拿走。可是车已用旧了,而且几次降价,不值钱了。

  3.要钱现在没有,以后慢慢还吧。也许等有了钱能还一点儿。

  按银行规定坏账率不得超过3%,现在超过50%。人们都说外国人买车用信贷方式占60%—80%。其实我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已公布法令,允许外国汽车金融机构来我国经营汽车信贷。但老外精明得很,他们认为中国资信体系条件不成熟,明知这块利润可观,仍然按兵不动。然而中国的银行小心谨慎了多年,却在车市热火朝天的形势下沉不住气了(可能由于多方压力和利润吸引,又怕外商抢占了这块肥肉吧),竟然在车贷办法考虑欠周的条件下大胆干了起来,结果当上了“傻帽经理”,发放的汽车消费贷款创造了车贷坏账率的世界记录,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汽车工业2002年利润431亿元,2003年利润720亿元,两年“井喷”合计利润1151亿元,945亿-1000亿元坏账占利润1151亿元的82%-87%)。令人欣慰的是银行总结了经验教训,又推出了新的车贷办法。

  “井喷”车市泡沫

  由于以往车贷办法漏洞百出,方法太简单,让某些缺乏诚信没有支付能力的人混水摸鱼,贷款有51.6%收不回来,这不能成为“汽车销售额”。“市场”是指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者。“潜在市场”是由那些对产品有兴趣的顾客构成,而“有效市场”除了对产品有兴趣外,必须有足够支付能力,并能买到商品的顾客——仅有“渴望需求”而不具有货币支付能力不能成为“消费需求”。从形式上看,这批由坏账贷款买走的94.5万辆汽车销售成交了,形成了“销售额”,但顾客没有还贷能力(本质上没有支付能力,当然,也有极少数有钱不付的人)。因此,这种特殊情况下形成的“交易”本质上不应属于“有效市场”、“消费需求”的范畴内。笔者认为这是汽车市场的“泡沫”“水分”,并非真实的“消费需求”和“有效市场”。这种水分约占2002年汽车销量的9%,占2003年汽车销量的13.5%。2003年车贷销车占27.8%,减除坏账车贷13.5%,实际有效车贷只占14.3%。目前有不少人给银行加压力,认为车贷占10%太少。笔者认为“多和少”必须根据中国国情,不能性急。

  拧干水分 回归真实  

  如果我国的银行也像老外那么谨慎,有严格制度把关,按制度办事,控制坏账率不超过3%,则车贷余额1833亿元的坏账额仅为55亿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若按上述严控坏账率3%,那么945亿元减去55亿元后,可以使890亿元避免坏账,其结果无非少卖89万辆汽车(2002年大体上少卖29.67万辆,2003年少卖59.33万辆)。

  由2002年至2004年,随着GDP增长率由8%到9.1%到9.4%,如果没有水分,汽车销售增长率由24.86%到28.66%到29%,发展会比较正常。汽车市场数据虽没有原先那么“辉煌”,但发展速度还是很高的,而且经济效益大不相同:如2003年,原销车439.08万辆,汽车工业“账上利润”720亿元,扣除坏账车贷593.3亿元,“国家汽车板块”(产销贷一条龙)实际利润只有126.7亿元。而后一种情况,销车379.75万辆,汽车工业“账上利润”622.8亿元,扣除坏账车贷3%,“国家汽车板块”实际利润达到586.14亿元,远高于现在。

  而且2004年也不会像现在那样被动。这里应当说明:上述数据是在特定假设条件下,为了定性的说明2002年—2003年由于不良贷款的影响,汽车市场存在“泡沫”和“水分”,而实际情况比这还要复杂得多。但是,这13.5%的水分(实际略大于此数)令人头脑发热,当时媒体公开报道有“中国汽车工业踩足油门向前冲!”“中国汽车市场10-20年持续高速发展”,有的论点有点久违了的“大跃进年代”的味道,听起来使人心跳加快,这对于年轻一代仍是很新奇的。然而在汽车工业轰轰烈烈忙乎了两年(2002年—2003年),国家“汽车板块”82%-87%的利润“泡汤”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中国车市发展速度原本还是比较快的,不必拔苗助长,还是稳扎稳打,按客观规律办事为好。现在是冷静下来反思,回归理性,回归真实的时候了! (王福民)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