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国汽车警示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 14:28  环球财经

  由于在德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引人关注。更重要的是,从德国汽车业的走向上可以预见中国汽车的未来。

  德国1/7的就业岗位、1/4的税

  收来源于汽车及相关产业,

  汽车工业的对外出口额达800亿欧元,可以说,汽车业如果咳嗽,整个德国经济就要患重感冒。

  近年来,德国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汽车的销售大幅下滑,自1999年以来,德国市场汽车销量已累计下跌了15%,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遭遇多事之秋

  德国汽车工业正在进入“多事之秋”。

  近三年来,德国所属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老牌汽车企业欧宝公司一直亏损,几乎成了这一跨国公司的累赘。为此,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准备大幅度缩减经费,并打算在欧洲减少1.2万个工作岗位,德国该企业工人进行了数天的全面罢工,并得到了欧洲所有欧宝工人的坚决支持,10月19日,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瑞典和德国的5万多欧宝工人也加入了罢工行列。

  德国大众汽车今年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出现了下降趋势,甚至连为其带来巨大利润的重要车型高尔夫也不例外。大众公司决定,到2011年必须降低30%的人员开支,否则就要削减3万个工作岗位。而大众公司工人工会则提出,必须保证每年2%的增资幅度,保证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并且不能削减工人福利。否则,大众公司的工人也将举行全面罢工。

  经过长达27小时马拉松式的谈判,11月3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与工会达成协议,以不加薪代替裁员。到2011年底,在原西德各州境内的6个生产基地的10.3万名员工中将不会有人被辞退。但公司除了在明年给上述员工每人一次性发放1000欧元补贴外,到2007年1月31日以前不会给任何员工以加薪待遇。此外,公司新员工的初始工资也将被调低,职员与工人间的薪酬差距也将拉大。实施这项协议后,公司从2006年到2011年可节约10亿欧元的人事开支。

  世界驰名的奔驰汽车公司今年夏天宣布每年节约5000万欧元的费用,这个数字和通用汽车公司现在准备缩减的经费额相似,这意味着奔驰公司也要进行裁员和削减各种开支。

  缘何危机四伏

  2003年的经济低迷及欧元持续坚挺给德国汽车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造成销量停滞不前。2003年全年国内共销售轿车新车324万辆,比2002年的325万辆下降了0.5%,未能达到预期。全年德国汽车企业生产的轿车新车注册量为209万辆,比上年减少了2.7%,二手车市场有677万辆轿车更换了车主,比上年减少了0.9%。

  今年8月份德国共卖出新汽车22.2万辆,销量比去年8月份下降3%。今年1月到8月在德国共销售德国生产的汽车215万辆,比去年同期减少2%,外国汽车在德国市场上的比例由去年的35%增长到现在的39%。

  德国汽车工业之所以陷入困境,其一是德国劳动成本过高,德国汽车业职工的平均小时工资为33欧元,高出日本和美国20%,高出法国、意大利等竞争者50%,如果大众的10多万员工按照法国的工资标准领工资,大众公司每年可以节约15亿欧元;

  其二是德国各大汽车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究和开发先进技术,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水平下降;

  其三是世界汽车市场生产能力过剩,汽车供应趋于饱和。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约7500万辆左右,而市场需求则在5000多万辆,生产过剩达23%;

  其四是钢铁和能源的价格涨价、德国税改政策缩水以及车辆使用年限延长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形势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德汽车工业难以实现大的突破。

  未来的多种选择

  由于竞争日益激烈,汽车工业价值链的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汽配企业在汽车工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汽配业创值在汽车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汽车生产企业与汽配企业在研发、生产、物流等领域加强和深化协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面对汽车行业的重新分工布局,研发和部分生产要素由生产企业向汽配企业转移,导致汽配企业资金需求增加,而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改变,使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瓶颈,同业并购增加,汽配行业进一步趋向集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海外,特别是中东欧地区及中国。

  目前,只有10%的企业坚持在德国进行新的投资,3/4的德国汽配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到中东欧地区和中国投资。据估计,目前德国汽配行业已在全球设立了1400多家独资或合资企业。

  此外,汽车生产企业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如在汽车的质量、安全性能、能耗的研发上多作投入,通过品牌推广、新式车型推出开发和挤占市场。

  由于汽车业在德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引人关注。更重要的是,德国汽车业的走向,多少可以预见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陈支农/文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