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汽车企业在强调自己产品价格的竞争力时往往会突出一句:我们的价格已经很有竞争力了,早就已经和国际市场接轨了,言下之意无外乎就是:要买车你们就趁早吧,指望再降价,没戏了。国际接轨似乎成了国内汽车企业在价格问题上的一道“尚方宝剑”,所有的问题在国际接轨面前都不是问题,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看未必。
的确,国际接轨是一个很能迷惑人的词语。中国家庭购买汽车也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事,车好车不好,价格是高还是低,不是很清楚。前两年这方面信息少,厂商都把中国消费者当傻子,“小车”当“大车”卖,入门级轿车当高档车卖,高档车当豪华车卖,最后豪华车卖出了天价。最近3年,这种情况在不断改变。消费者也学聪明了,会问一问“这车在国外卖什么价儿”。现在有人拿出几款车型和国外一比较,发现不但持平,甚至更“便宜”,于是惊呼“价格已经接轨”了,免不了对厂商作一番赞扬。
的确,像两门高尔等少量车型的价格已经“接轨”,甚至接“过头”了,但中国市场上主要车型离接轨的价格至少还偏高20%-30%。举两个例子,现在两款卖得不错的车,广州本田雅阁比美国市场同样车型至少价格高出4万元,索纳塔比韩国本土上市的新一代索纳塔贵了3万多。这还是已经国产的车型,进口车就更不用说了。
即使真的接轨了,也要再问一问接的是什么轨。美国和欧洲厂商也打价格战,形式比中国变化更多,所谓的零售价和最终售价又有不少差距。《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去年7月欧洲轿车生产商在美国市场上用于利息补贴、折扣、经销商津贴或其他促销降价行为的费用,每辆车折合2562美元折,比2003年7月增加了37%。2562美元合人民币至少是2万元以上,所以拿厂商的零售价格做比较是不尽合理的。
即使真的接对轨了,中国和美国或者欧洲市场最终零售价实现完全一致,我们更要提防沉迷在所谓“接轨”的错觉中。大胆地问一问,接轨就是走到头了?中国车价可不可以再低一些呢?难道中国车价不能做到世界最低吗?
这没有什么不可能,厂商更不会因此“吐血身亡”。中国的家电、手机、电脑等产品品种之丰富,价格之低廉,早已超出一些发达国家。作为新一轮制造业的中心,在中国造出比其他市场更优质、更便宜的轿车不是太远的事,也是各大厂商大规模在华投资扩产的最终结果。届时,车价“与国际接轨”或许应该换成“与中国接轨”才对。
-新快报记者 贺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