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程远有话就说:民营企业造车 雷声大雨点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09:30  中国青年报

  去年以来,闹腾得热火朝天的民营企业造车风潮,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低迷,如今却出奇的平静,真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除了波导以外,并没有听到有别的进入汽车领域的民营企业宣布退出,相反浙江吉奥日前还在北京举办了一次“零利润底价风暴”活动,宣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形成了6万台SUV的生产能力。民企“领袖”级人物尹明善,最近更向外界宣称:“现在是民企造车的最好时机。”看来是媒体把关注的目光移离了造车的民营企业。

  据本人所了解的情况,类似我们国家这样,汽车领域长期只让国有企业和外资进入的国家,世界上绝无仅有。国外原来的国有企业,例如法国雷诺,也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造。我国民营企业大举进入汽车领域,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发生的背景是国家体制改革,撤销了汽车主管部门,汽车生产管理用公告制代替目录制,加之原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在管理思路上存在的差异,民营企业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机会,通过买“壳”进入了汽车生产领域。

  尽管去年底就有人宣称,我国进入汽车行业的民营资本已经达到117亿元,民营企业的整车生产能力已经超过20万辆,是“除国有、外资之外的‘第三股势力’,而且大有赶超国有资本之势头”。但我仍然认为,中国造车的民营企业远没有成为一股“势力”,甚至连这个投资数额我都怀疑有很大水分。我认为,即使在能看见的未来,民营企业造汽车成为一股“势力”的概率,仍然是微乎其微。因为中国汽车管理部门实行的有关汽车产业的政策,早已把民营企业造汽车的最好机会扼杀掉了。

  看看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公司,从奔驰福特数起,通用大众标致雪铁龙等,哪个跨国汽车公司不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宝马本田也都是造摩托车起家的,谁家造的汽车不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档到高档?奔驰造的第一辆汽车,还是三个轮子的;福特最早的T型车,甚至连我们现在的农用车都赶不上。现在中国民营企业还有这样的成长机会吗?

  再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最早是怎样造微型车的,技贸合作,买一批车子进来,带来生产线,模具和残缺不全的图纸,照葫芦画瓢,很多数据还都是全体技术人员一起计算出来的。车子漏油找不到毛病在哪儿,减振器不耐用,总以为是减振器本身的问题,把全国的减振器厂换遍了,才发现是车子前梁定位参数不匹配。在那个供应短缺的时代,“装上四个轮子就能卖”,很多汽车都是锤子敲敲打打拼装出来的,车子有什么毛病用户都能容忍,而现在“安全碰撞法”、“欧2标准”甚至“欧3、欧4标准”全都出来了,民营企业还可能用“前辈”们的“旧船票”登上这条“客船”吗?

  那时候,严格的计划控制,轿车生产有“三大三小”,轻型车有“四大基地”,微型车有三家定点企业,连客车、专用车生产也都要有“目录”。为了拿到汽车生产权,常常是省长、市长亲自“跑部”公关,民营企业哪里能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尽管中国汽车以“散乱差”著称,但在1998年以前,都还是国有企业的一统天下。外国企业只能与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中国企业合资,民营企业没有整车生产权,合资当然沾不上边。合资企业以50对50的股比平分天下,轿车卖到了天价,馋得与总统平起平坐的跨国汽车公司首脑,不得不放下架子和一点儿名气都没有的中国汽车企业老总套近乎。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近几年,汽车管理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算允许一些民营企业买“壳”进了汽车生产领域,但是合资企业已经越做越大,生产规模形成了,成本降下来了,销售渠道建好了,各种新车型引进了,进口汽车关税降低了,进口许可证取消了,民营企业造汽车的生存环境完全不同了,你怎么去与合资公司,即与跨国公司“平等竞争”?

  新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同时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可别忘了,当年上海大众的注册资金只有1.6亿元人民币,别说研发机构,就是国产化也只有2.7%。民营企业谁家实力能与德国大众加上海市相比?合资企业的注册费用一般只要几百元,而民营企业买一个“壳”,少则花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何况买到的都是难以为继、活不下去了的企业。买到手的差不多就是一个生产许可证和一堆债务,要重新添置设备,要“研发”产品,要引进人才,要建立网络,能压缩的成本,就剩下克扣工人工资一条路了。

  民营企业最得意的就是“低成本、低价格”,当年夏利卖8万多元时,吉利李书福宣布要造4万元的轿车,业界谁都不相信,认为他是个“汽车疯子”。如今,夏利不仅增加了配置,提高了质量,价格已经降到3万多元,把吉利逼到了墙角。赛欧上市前,上海通用放风:“10万元买别克”,全国为之哗然:“10万元买别克,蒙谁?”如今赛欧市场上已经降到6万元以下。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家庭轿车”价格应当在8万元左右,曾经受到广泛质疑,认为根本做不到,应该在10万元左右,而今天用8万元可以买两辆当年定义的“家庭轿车”了。新进入的民营造车者,你还能怎样把车子造得更便宜?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需要“鲇鱼”了。至于说民营企业“机制好”,我就不信,一个规范化操作的民营企业,能比成熟市场的跨国公司机制好到哪儿去。

  再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品牌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民营企业要用多长时间、花多大代价,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当年吉利车刚出来时,新闻界就有人讥笑说:“坐吉利车要‘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现在市场上好车更多了,人们的眼光更挑剔了,民营企业推出产品就更难了。

  说跨国公司想逼死民营企业,其实是高估了自己。跨国公司现在根本没把中国民营企业往眼里放,民营企业是自己挤在低端产品上搞“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自己先打得不可开交,连跨国公司产品的边儿还挨不上呢。同样,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是你死我活,如果伤到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只能算顺手牵羊的“副产品”。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不再是“丰田时代”,更不是“福特时代”,民营企业造车,错过了最好时机,中国民营企业想成为中国的丰田、福特恐怕是一厢情愿。

  (作者:程远)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民企造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