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志存高远的国外汽车金融公司而言,此番加息只是遇到的一个小石头而已。在未来的路上,更多的石头还等待他们花费力气去绕过
10月29日,央行的突然加息或许让外国汽车公司普遍感到有些紧张。
这段时间,各家外国汽车公司正秣马厉兵,对汽车金融信贷复苏寄予厚望。他们毫不掩饰期望以此来刺激低迷的车市,甚至引发新一轮的车市热潮的欲望。
这其中,有大众、福特、通用以及丰田等公司。10月21日,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正式开业。该公司把汽车金融视为在中国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其他几家汽车金融公司也将在近期登台亮相,展开业务。不约而同,俨然形成一个集体攻势。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重视,始自去年,福特等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颇为高调,美国式的乐观情绪四下蔓延,见诸各大传媒。
然而,这种乐观在10月21日后戛然而止。接着,疑声四起。原因是,大众金融公司自9月初试运营以来,共签了100多份汽车贷款合同———普遍看来这不是个好成绩。
不过,这样对外国汽车金融公司或许并非坏事。他们希望在2009年的时候,中国通过汽车金融信贷购车的份额能达到40%—50%。在欧美一些国家,这个数字还要更高。
想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就不能过分张扬从而四面树敌,比如国内的商业银行。当然,这种张扬更不能使监管层感到不安。
眼下,他们要做的首先应该是闭嘴,然后衔枚疾进。
加息影响不是现在
通用汽车董事长瓦格纳认为,“中国政府此次加息不会给我们的在华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他说得不错,但不带来冲击的或许只是“此次加息”。
10月29日的加息幅度并不大。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从5.31%上调0.27个百分点,至5.58%;将1年期存款利率从1.98%升至2.25%,升幅也为0.27个百分点。
媒体算了一笔账,一部售价12万元左右的车首期付4万元后,按照34个月的还款期,利率调整后,每月还款负担增加不到100元。
但此次加息传递出来的信号远不止于此。此次加息是央行9年来第一次加息,所含意味丰富。
这种意味在股市上得到了清晰反应。加息当天,多支汽车股一路走低。一汽夏利跌停。原因是市场担心加息会使得汽车销售继续下滑。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加息是为了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今年以来的投资过热导致了中央政府采取强硬措施给经济降温,以遏制投资。宏观调控显然有效果,过度投资得到了控制。
与此同时也有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大量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转而求助其他渠道如地下钱庄。而且,对土地供应量的控制客观上推升了地产价格。此外,由于投资引发的需求使得中国存在通货膨胀隐忧。
此背景之下出台的加息举措,被认为是用市场手段继续控制投资过热(主要是地产),以及降低需求,平抑价格指数。基于此意义,加息可能还将继续。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驻香港的首席经济学家陶冬预计,未来12至18个月内,中国利率的上升幅度可能达到2-3个百分点。内地也有经济学家作出了类似预测。
如果预计不差,对汽车消费将起到更大的抑制作用———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而对存款更加感兴趣。
对汽车信贷自然也将有影响———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将增加,同时人们贷款买车的成本也将增加。
而接下来可能引起的反应是,由于汽车销售受到进一步抑制,汽车公司将不得不继续降价以维持销量。而持续降价将使得人们对降价的期望继续增加。同时降价也将使人们不愿意贷款买车。因为,假如现在以10万元贷款买的车,降价后成为9万元,但还贷款时却依然要以10万元价格去还,同时要付出利息。
但对于那些志存高远的国外汽车金融公司而言,此番加息只是遇到的一个小石头而已。在未来的路上,更多的石头还等待他们去费力气绕过。
汽车金融公司如何应对
从去年以来,一些国外汽车金融公司表现过于高调。银监会最终出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及《汽车贷款管理办法》比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都更为严格。而这让他们的高调付出了代价。
有的国外汽车公司在汽车金融方面表现一直积极。他们不断在传媒亮相,告诉人们,中国未来的汽车信贷市场有多么巨大。众所周知,他们的证明方法是,他们拿出了中国和美国的数据进行对比,很轻松就得到了一个非常让人眼热的庞大差距。同时,他们非常乐意让人们知道,他们的成熟操作手段以及经验是如何之有效。
结果,去年乃至到今年初,人们洋溢着对外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赞美和对中国汽车信贷市场的乐观情绪。众多媒体也不断把这种赞美和乐观放大。这其中,福特汽车负责金融的人士成了这个行业的代言人,活跃异常。
对于这种情绪,自然无可厚非。去年销售乐观,同时信贷消费比例很高———达到30%左右。作为一项新业务,外国汽车公司试图赢得监管层的注意和青睐,应在情理之中。
由于汽车金融公司是新生事物,监管层也有一个学习过程。因此,外国汽车公司试图给政策制定施加对自己有利的影响也属正常。据说,在制定汽车金融管理办法的时候,监管层曾经多次向全球各大汽车公司进行过谦虚的请教。
在这种乐观情绪的引导下,人们感觉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即将横扫一片,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国内商业银行完全没有机会分得一杯羹。
然而,国内商业银行毕竟在国内扎根,与央行以及监管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去年的销售乐观的情形下,对汽车业普遍看好。因此,商业银行自然不甘心退出这个市场。他们给央行以及监管层施加的影响可能更为直接。
结果,最终看到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及《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前者事实上给国外汽车金融公司设立相对高的门槛;后者不仅对商业银行,同时也对国外汽车金融公司能起相当的约束作用,这两个办法的出台可谓用心良苦(关于这两个办法以及影响,本报此前曾刊发有关报道)。有熟悉这个行业的人士说,最终比较严格的办法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游说不无关系。
然而,监管层也并非全部倾向于商业银行。尤其体现在《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该办法充分体现了监管层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不信任。该办法详细规定了汽车贷款的各个环节,比如首期付款比例以及贷款期限等。事实上,提高了贷款的门槛。
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刚刚进入中国,业务开展自然小心谨慎,而且经验丰富,自然不需要如此细致的规定。这个规定更多是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大量汽车贷款的呆坏账让监管层心有余悸。
据统计,眼下国内商业银行有近千亿元的汽车信贷呆坏账。重灾区是农业银行———大约有300亿元。这与农业银行为了竞争采取过于宽松的贷款条件有莫大关系。因此,监管层用强硬办法来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换而言之,是更为严厉的保护。
然而,这个严厉的保护在未来也可能束缚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手脚———尽管他们不需要束缚。
加之宏观调控,信贷紧缩等原因使得汽车金融今年一蹶不振。尤其在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并不完美的开局之后,人们对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前景和能力也开始怀疑。显然,眼下的情形和此前的高调相差甚远——有市场人士认为他们在风险控制、服务方面也不过尔尔。
如果监管层也对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表现失望的话,那么此后,他们所希望的越来越宽松的生存环境的到来时间会漫长许多。这恐怕也将是他们高调所付出的代价之一。
事实上,对于外国汽车金融公司,无论消费者,还是国内商业银行,没有必要给予他们过分的评价———无论好坏。
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是多了一种相对专业的消费手段而已。对于商业银行,也不全然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由于专业分工不同,汽车金融公司选择客户的范围要广一些,他们能做的是沙里淘金———从众多申请贷款的人们当中用专业的水准去挑选质量优秀的客户,并且用专业的服务让其满意,也用专业的水准防范风险的出现和扩大。
而商业银行势必向高端迈进———选择那些收入和信用良好、不需要经过太多专业甄别的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可能选择的汽车更为高档些。□本报记者 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