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面分析:新车险 新政策 新利息影响汽车行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 11:09  信息时报

  编者按

  近日,三项宏观政策调整引起了汽车业内人士广泛关注:首先是商务部正式公布《汽车贸易政策(征求意见稿)》;接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11月1日开始中国人保实行新的车损险。这三项举动将会对汽车消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汽车消费市场的走向极有可能出现新的拐点。

  □本版撰文/时报记者黄习伟

  新车险

  车损低于500元不赔

  中国人保近日实行新车险引起轩然大波,车主对此纷纷质疑

  占车险市场60%以上份额的中国人保近日宣布,其刚刚获批的新版车损险产品1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用。该车险中“车损低于500元不赔”的严厉条款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多车主对新车险的质疑越来越多。

  新版车险是人保自2003年1月1日推出2003年版车险后,经过近两年数据积累后对车险产品的一次全面改造。据介绍,这次改造对家庭自用车、非营业用车、营业用车等三个车损险条款和部分附加险进行了修改,在费率结构中增加了更多的从人因素,并引入车型系数、违章记录系数等,加大了高风险客户和低风险客户的费率差异。

  “500元以下不赔”引争议

  “500元以下不赔”是招致不满最多的一条规定。人保新版车险对家庭自用车和非营业用车设定了500元的绝对免赔额,但车主也可投保不计免赔额附加险来化解这部分自负风险。

  记者采访的不少车主都认为这是“霸王条款”,有的认为是“变相涨价”,更有车主表示,这一条款会使驾驶员产生“干脆再撞狠一点”的心理。众多车主认为:日常行车,小剐蹭等500元以下的事故是最为常见的,保险公司却不给理赔,这明显是人保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车主的利益受到了轻视。

  车险理赔上升促使改造

  中国人保车险部总经理贾海茂表示,近来车价的频繁下调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相应减少,而新车新手的风险增加导致了车损险经营恶化。他透露,今年1~9月人保已经处理完结的车险理赔案是4490万件,待处理的160万件,比去年增长了28%。因此,费率调整势在必行。同时,在2003年版车险条款中,并没有充分预计到家庭自用车的出险率如此之高,而是给了私家车最低的费率。而一年多来,发现我国的私家车出险率超过100%,有的客户一年出险29次。因此,用费率来区分高低风险客户更能体现公平的原则。

  有专家指出,保险上的一个特殊规定是免赔额越高,收费就越便宜。超出个人能力的风险才应转嫁到保险公司。500元的风险只可能是车辆的剐蹭,如果保险公司都要一一赔付,那么保险公司增加的运营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甚至会影响到保险公司对重大车险的赔付。

  消协提醒消费者多做比较

  对于车主们提出的争议,中国人保表示此次调整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始料未及。中国人保表示,引入免赔额,主要有两种作用:为安全驾驶的客户提供一种降低保费的选择;引导客户更加注重防范交通事故。

  据人保人士介绍,尽管中国人保新车损险引入了免赔额(500元),但客户仍然有两种选择,可以在投保时选择是否使用500元免赔额,并不是强制性的。此外,500元的免赔额仅针对车损险,其他险种(如第三者责任险、划痕险、玻璃单独破碎险)都无免赔额。客户同时投保车损险和不计免赔额附加险后,与原来的车损险价格总体持平。

  中消协表示,因为该条款只是人保一家所有,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目前不好认定其是否属于“霸王条款”。但是中消协不希望人保的做法成为其他保险公司的仿效对象,以致最后发展成价格联盟、“行业托拉斯”。中消协希望各家保险公司能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带给投保人更多实惠,使投保人真正从保险中受益。中消协同时提醒车主,目前各保险公司的车险条款都不尽相同,哪些最合理,投保人可以多做比较,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择保险公司及车险。

  相关链接

  新版车险 四大变化

  与人保2003年版车险条款相比,新版车险有四个明显变化。

  首先,针对某些车型出险率高、维修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增加了车型系数,不同的车型可能费率并不相同。

  其次,根据去年人保的统计数据,私家车出险率约为112%,其中20%~30%为小额事故。为避免有限的理赔服务资源被大量小额赔付占用,对家庭自用车和非营业用车设定了500元的绝对免赔额。但车主也可投保不计免赔额附加险来化解这部分自负风险。

  第三,在从人因素中加入年龄、性别和驾龄三个系数,如资深女性司机会比年轻的新手男司机减少10%~20%的费率。同时,新条款还根据出险率的不同设定了6个等级,风险最高的车主费率将达到200%,而连续不出险的车主则可能得到50%的优惠。

  第四,新版车险还将车辆违章记录与费率挂钩,以交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违章记录电子平台为基础,把违章记录作为一个费率系数,轻微违章一次上调3%的费率,而严重违章最多将会使费率翻倍。

  新利息

  银行加息经销商受冲击

  汽车经销商将为此付出更多还贷成本加重其运营负担

  中国人民银行10月29日起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这是我国10年来首次提高银行存款利率。这次加息调整基数为: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上调到2.25%,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央行宣布加息后,众多专家和经销商纷纷发表了他们的看法。总体来看,此次加息对汽车消费影响不大,但汽车经销商将为此付出更多还贷成本,运营成本的增加给经销商带来了更重的负担。

  负担加重成本加大

  此次加息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经销商。从今年初开始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就已经不断收紧经销商贷款额度。央行加息后,经销商还贷压力陡然增加不少。一位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在60%至70%之间,高负债意味着较多的利息支出,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经销商坦言:“加息后汽车厂商的经营压力更大了。”今年的车市与去年众多厂商的预期差距较大,车市的低迷让众多厂商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有厂家激励经销商“挺过去”。

  加息之后贷款利息将会增加,这对于很多依靠贷款修建高规格4S店的经销商来说将增加运营成本。北京现代汽车宏现特约销售服务店总经理赵晓冬认为,很多4S店都是依靠大笔贷款建造这些豪华店面的,更多的经销商日常流动资金也是通过短期贷款,对于这些大笔贷款而言,增加的利息并不小,还贷成本被抬高,这样经销商的负担无疑加重了。

  经销商经营压力加大

  AEC集团有关人士认为,现在经销商一般都面临资金问题,因为汽车销售投资比较多,而回报周期较长,这样很多经销商不得不通过融资解决资金问题,加息直接造成经销商利息成本上升,还贷成本上涨就会占用更多资金,经销商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

  南菱汽车集团有关负责人认为,虽然不能预期加息对整个市场上经销商资金压力有多大,但有一部分经销商必然受到较大冲击,市场对经销商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州本田汽车第一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小华认为,此次加息对于正准备申报新建4S店的投资人影响较大,加息后启动资金成本被抬高了,而车市持续低迷,“很多人不太敢建”。

  旁边观点

  对车市影响不大

  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办公室有关人士指出,此次利率调整只是微调,因此估计对车市影响不大。银行对汽车经销商贷款控制力度是比较严格的,因为经销商贷款风险比较大,一般银行向经销商贷款控制在其投资额的30%~40%以内。目前新建一个4S店启动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如果按照30%~40%的贷款比例计算,贷款额是300万~400万元,利率调高0.27%后,经销商每年需要多支付80万~100万元。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通常银行通过加息来控制消费,通过减息来促进拉动消费。从目前的政策情况来看,车贷、房贷的个人还款利息,每万元将增加大约30元,增加的绝对数不是很大,因此对汽车消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

  专家指出,央行调高存贷款利率,对于某些用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真正想购车的用户则无大的作用。况且,利率的上调并不大。根据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和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便会对汽车等消费品产生需求,目前中国人均收入已达到这种水准,目前的升息不会对车市产生致命的冲击。

  新政策

  无授权经销商将被淘汰

  10月26日,商务部正式公布《汽车贸易政策(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该政策是有关中国汽车贸易的第一个综合性政策条款,包括汽车销售、二手车流通、汽车配件的流通、汽车报废与报废汽车回收、汽车对外贸易等方面,共八章五十条内容,囊括了与汽车贸易行业的绝大部分相关规定。

  在汽车销售方面,实施汽车品牌销售和服务。第十一条规定:自2005年起,乘用车应当实行品牌销售和服务;自2006年起,所有汽车应当实行品牌销售和服务。汽车供应商应当加强销售和服务网络的管理,规范销售和服务,定期向社会公布其授权和取消授权的汽车品牌销售和服务企业名单,对未经品牌授权或不具备经营条件的经销商不得提供汽车资源。汽车供应商有责任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车型,并采取积极措施在合理期限内保证配件供应。

  专家指出,该规定将导致大量没有取得经销权的汽车销售商出局。据悉,目前我国汽车销量领域有一大部分经销商是没有得到厂家授权的,按照规定这些经销商将被淘汰出局。这一方面将有利于厂商对于网络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会导致汽车价格的上涨。

  该意见稿还规定,汽车供应商和经销商应当通过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