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耗强制性国标出台 微型车厂商初受鼓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10:25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日前,中国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正式出台,并于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第一阶段标准。尽管有业内专家对标准制定的依据有不同看法,但标准对降低油耗及小排量车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肯定的。

  10月28日,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04)出台。该标准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对于新开发车型,第一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5年7月1日,第二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8年1月1日;正在生产的车型分别比新开发车型推迟一年实施,第一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6年7月1日,第二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9年1月1日。届时没有达到标准的车辆将被禁止生产和销售。

  标准依据遭质疑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该标准按照整车整备质量对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的限值提出了要求,从750公斤到3500公斤共划分为16个等级,比如:整车整备质量大于980公斤到1090公斤的乘用车在第一阶段的燃料消耗限值是8.3升/百公里,第二阶段是7.5升/百公里。

  新标准为什么以整车整备质量为划分依据?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标准制定工作的相关人士表示,此标准的出台参照和对比了国外的相关做法,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相对而言,以整车整备质量作为划分油耗等级的依据是最科学、最具可操作性的。

  据了解,在新标准出台之前,花了一年多时间征询汽车生产厂商的意见,并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网上征集意见和建议,最后依照国际惯例向WTO通报。不过,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一些业内专家认为,以车重作为划分依据不够完善。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以汽车整备质量为划分依据不利于汽车技术的进步,因为一些投机的汽车厂商可能会通过增加车重来达到满足油耗标准的目的。比如,大于750公斤到865公斤车型第一阶段的油耗限值为7.2升,大于865公斤到980公斤第一阶段车型的油耗限值为7.7升,如果某厂商865公斤车型的油耗为7.5升,如果按其所在的等级,其油耗是不能达标的,如果将其车重增加1公斤,达到866公斤,其油耗则完全达标。而对于一辆车来说,增加质量比减轻质量要容易得多。为此这位专家认为,不应单纯以车重为依据,还应考虑汽车的用途或座位数。

  对于这一质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士表示,不排除一些厂商的投机做法,不过,新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已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在标准的试验方法中有相应的措施来规避这种行为。这位人士说,在试验时,对不同等级车型施加的阻力是不同的,比如,车重从865公斤增加到866公斤后,车重只增加了1公斤,但在试验时,866公斤等级比865公斤等级增加的阻力要多113公斤,因此,在测油耗时并不一定占便宜,而且,即便油耗侥幸达标了,排放也不一定能达标。

  此外,对于按用途或座位数划分的意见,这位人士表示,当时同样考虑过,但同样不科学,而且不好操作。比如说按用途,由于车的用途太多,划分起来标准太多,这样执行起来没有统一标准,自然可操作性差。而按座位划分,一些厂商为达到标准要求,同样可能会借机通过增加座位数来增加车重。当然,在标准中还是考虑到了这方面的要求,如对自动挡车型、3排座及以上的车型及M1G类车型(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半径等参数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油耗可以放宽6%。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标准制定工作的相关人士介绍,目前美国控制油耗的办法是采用加权平均法,即某企业所有车型与其对应销量相乘的加权平均值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限值,在年底结果出来后没有达标的厂商将被课以重罚。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繁琐,且秋后算账的方式在中国难以执行,因为有些小厂可能已倒闭或因亏损而无力支付罚款。欧洲采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来控制油耗。这种方法较科学,且好操作,不过,由于不同厂商车型的技术水平不一样,要达成一个共同标准涉及到厂商之间的相互妥协退让,这需求一个有威信的组织如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来协调。目前中国的汽车厂商与地方利益联系紧密,相互之间要达成共识不是太容易,因此,目前这种方法在中国也暂时行不通。

  不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标准制定工作的相关人士同时承认,与国外标准相比,我国的新标准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不过,至少目前以车重为划分依据是最可行的,当然,5-10年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成熟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油耗标准也会相应地完善和改进。

  有利于小排量车型发展

  近来,汽油价格的上涨让有车一族郁闷不已,同时也促进了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购买小排量的车型。事实上,从经济、节能、环保的方面来考虑,小排量车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小排量车是微型车的俗称,通常是指那些1.0升排量以下的小车。小排量车油耗基本上在每百公里5升以下,与一般排量在1.4升以上的家庭经济型轿车比,每百公里要省4升油左右。以一般家庭用车每月跑2000公里计算,小排量车比一般轿车每月节省大约80升油,一年下来,一辆小排量车就可以节省近千升油。此外,小排量车可以减少尾气的排放,对于大气环境的保护所带来的好处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正因为此,在成熟的国外汽车市场,到处是“微型汽车”的天下,如日本、欧洲等,微型汽车的消费占到市场总量的60%-70%。

  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新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政府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此次出台的油耗标准,虽然没有明确鼓励发展小排量车的条款,但实际上对小排量车的发展是有利的,而对中高排量车型的发展则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哈飞汽车研究开发中心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新油耗标准整体上对于微型车发展是有利的,不过,如果能以座位数作为划分依据对我们会更有利。”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哈飞小排量车的油耗都能满足第一阶段标准的要求,部分车型已达到第二阶段的要求,部分达不到第二阶段标准要求的车型,可以通过对发动机进行优化调试来达到要求。对于在产车型来说,更换发动机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一些优化处理来达到油耗标准的要求。

  据了解,第一阶段的限值基本上相当于当前国产乘用车燃油消耗量的平均水平,而且是根据2002年的车型统计得出的结果,因此,目前大部分车型可以满足第一阶段的要求。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忠海表示,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汽车只有10%左右的车型不符合第一阶段的要求,也有不到20%左右的车型已经符合第二阶段的要求。因此,这个标准对于一般排量轿车的影响不大,不过,对于部分大排量轿车特别是SUV车型来说却是一个考验。

  标准是以车重为划分依据的,对于一些自重不大的大排量轿车来说,显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SUV来说影响会更大,因为大部分SUV耗油量很大,而此次出台的标准对SUV并没有额外照顾。标准中虽然对满足国标的M1G类车型有6%的放宽尺度,但据了解,目前大多数SUV车型达不到M1G的标准要求。

  除了对小排量车的发展有利外,油耗标准的出台也有助于国内合资汽车企业引进真正的先进技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指出,由于过去对油耗没有强制性标准限制,一些号称与国际同步的车型实际上油耗并没有与国际同步,标准的出台可以促使外国公司引进更先进更节能的车型,从而促进中国汽车技术的进步。

  不过,值得担忧的是,尽管我国政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但我国一些省市却在背道而驰。据了解,我国60多个城市对微车都有限制,微型汽车被各地戴上种种有色眼镜,如限行、不给上牌照等。在“限微”的同时,一些地方还对排量相对较高的车实行了鼓励性措施,特别是出租车,出现了排量越大越好的趋势。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涉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利益外,与中国缺乏实质性小排量汽车消费鼓励政策不无关系。此次油耗标准的出台,给期待小排量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消费者带来了一线希望。

  节能与环保是发展趋势

  当前,能源危机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已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发展和开发环保节能的车型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加强了与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并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目标。为了推动环保节能车型的使用,美国政府计划于2004年至2006年期间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购买清洁燃料车和混合动力车的购车者可以减税2000美元,购买新型电动车的购车者可以获得高达4000美元的减税等。

  日本丰田和本田汽车公司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别上市了Prius和Insight混合动力汽车,已向美国和欧洲市场销售。

  欧洲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开发、研制和推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德国已有20辆混合动力大客车在斯图加特和威塞尔市运行。奥迪公司生产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Duo已开始出租,预计4年内出租约400辆。德国汽车工业将实施新的排放标准和节能指标,不允许百公里油耗超过5升的轿车上路。

  我国是能源紧缺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是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节能优先又是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此次油耗新标准的出台与国家能源战略是相吻合的,新标准的实施有望减少因为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加而能效较低所带来的能源浪费。据统计,2003年,中国车用燃油消耗达到7000万吨,相当于全年石油消费量的1/3,实施这个标准后,现有的油耗水平将降低5%至10%。

  当然,降低油耗标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是降低尾气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湖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钟志华认为,降低油耗与降低尾气排放要同步进行,这样才会达到节能与环保的目的。钟志华表示,降低油耗与减少排放是相对立的技术,目前国内车型处理尾气一般采取“后处理”方式,即通过加上三元催化器来改善排放,虽然能达到目的,但会增加能量消耗。由于目前发动机技术已比较成熟,通过改进发动机来降低油耗的效果不会太大,关键是通过采用更轻的材料降低车重来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新油耗标准的出台有助于降低燃油消耗,如果能与降低尾气排放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陈雄亮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