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专家都没有预测到,降价成了今年汽车市场的主旋律,双轨制降价(厂家明降,经销商暗降)成了降价的主要特点。但一次又一次的降价并没有打动消费者,只是暂时使人心跳,过后更加捂紧了钱口袋。
降价或仅靠降价为主要竞争手段,已经救不了车市,消费者、厂家、经销商陷入了僵局。一辆原本12万元的赛欧现在仅售六七万元,刚刚上市的新捷达就降了数千元,一辆爱丽舍从年初到现在已经降了3万多。这其中有多大的水分可想而知。
此时人们不禁想到,从前到底是谁在为没谱的车价埋单?
消费者--最大埋单者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统计,2003年私人购车的比例为70%左右,而到今年9月份为止,私人购车比例上升至88%,由此可见,私人消费成为主力。随着消费者层次的转换,人们更在意价格。十几年前,购车的多为政府机关或是有钱的大款,对车的价钱关注度不够。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消费者一直都是车价的埋单者。过去市场前景好,厂商们花钱大手大脚,现在很多企业的老总都承认,过去由于竞争对手少,市场处于高成长阶段,高投入也可以带来高产出,因此,在成本上控制不是非常严格。那么可想而知,空运的配件、进口的关税等过高的成本以及经销商层层的利润,都转嫁到汽车的价格中,让消费者埋了单。
而现在,降价的过程中,消费者就不埋单了吗?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指出,“消费者在购车的时候要警惕,在厂家调价格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减少其中的一些配置来降低成本,从而达到降价的目的。厂商也有可能提高配件的价格,获得利润。这些都是消费者将来需要埋单的地方。”
“无论今年的车价怎么降,面对不是一步到位的车价,消费者都是最大的埋单者,因为终归买车的是消费者。”亚市总经理苏晖一语中的。一位在今年第二轮降价后买车的消费者气愤地告诉记者:“本以为这次降价非常彻底,但在买车不久后,就赶上了又一轮汽车降价,新买的车就赔了上万元,新车开起来怎么也觉得不痛快。”这已经是很多消费者的共同遭遇了,也正是这部分消费者成了没谱车价的牺牲者。他们以“血”的教训告诉后来人一个字--“等”。
这样的黑暗时代,消费者也不喜欢。本来急于改善生活质量,可车价没谱害怕上当,大家拿不准厂家和经销商有些什么动作。然而,经过一系列降价后,消费者更有理由期待和观望,等待更真实的价格和更全面服务的回归。
经销商--夹缝中的埋单者
原本红火的车市遭遇寒流,最先感到寒不可奈的不是汽车生产厂家,而是那些品牌专卖店。以往,经销商一直被看作是厂家命令的坚决执行者,但车一旦卖不出去,他们也不可能一直温顺下去,厂家一波又一波的明降,不能带动消费者,可是库存的压力不给经销商以喘息的机会。
通常汽车生产商把风险转嫁给销售商,要求经销商每月销售够一定的数量。另外,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是靠银行贷款来周转,一旦有库存,大把的钱就搁在那里,而没有流动资金的支持,一旦销售商资金吃紧,任何品牌的汽车都会面临风险。于是出现了经销商的暗自降价。然而今年的事实证明,正是这没谱的车价,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很多经销商为了摆脱库存的压力都在赔本卖着车,白白地为厂家埋着单。
10月初,奥迪降价之后,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消费者认为车价还会再降。这意味着经销商的日子在一定时期内还是不会好过的。
亚市商务中心部长且小刚指出,“如果说前一段时间用‘扛着’来形容经销商的话,那么现在只能用‘熬着’来形容。”
早在五六年前,4S店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成本大,不被看好。因为那个时候,卖车还是一种暴利。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记者从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了解到,已经有近30家经销商退出,甚至包括一些进口车的专卖店,他们早早地为市场埋了单,淹没在降价大潮中。他们有一个共性,即全部是二级以下的销售代理商。
业内专家指出,在国外,整车销售利润已经非常微薄,主要是靠完整的售后服务来挣钱的。只有全方位一体的经销商才能挣到钱,中国以后在售后服务上也将是汽车经销商利润的争夺点。光会卖车的一定是最先被淘汰的人。
厂商--汽车市场的埋单者
中国的汽车厂商确实过了一阵好日子,用暴利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然而经过今年车市的洗礼,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厂商忽略了三个方面,以至于为自己埋了单。
首先,消费者在承受了长达20年的汽车暴利“剥削”之后已经成熟起来。一次又一次的降价,反映出的是仍有降价空间,消费者怎么会轻易就范。同时也表明,价格竞争成为常规的市场行为,消费者开始左右市场。
其次,厂家盲目地制定生产计划,过于乐观。还有,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开始在汽车市场显现,对此厂家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其中,紧缩汽车消费信贷是吹冷汽车市场的一个原因。最后,大手大脚惯了的厂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削减成本。在一轮又一轮的降价中,成本问题日益凸现,只能通过削减成本给消费者提供更为合理的车价。
值得一提的是,前一段时间,北京某经销商在未经福特同意的情况下,对嘉年华轿车进行优惠,赠送价值两万元大礼包活动。此举引起了长安福特的不满。这确实影响了厂家的整体计划,但也充分表明,市场竞争让经销商和厂商之间产生了矛盾,厂商垄断经销商的时代已经结束,双方应该站在同一角度上考虑汽车的市场走向。
社会--最终的埋单者
除了直接的汽车接触者外,我们的社会也在为汽车行业埋单。各大厂商在中国的竞争,也正是世界汽车巨头之间的竞争。改革开放20年,我们让出中国汽车这么一大块市场,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埋单之后,我们应该深思:在这场汽车的竞争大战中,我们学到些什么?
很多埋掉的单究竟使金钱流进了谁的口袋呢?在虚假繁荣过后,或许没有人会站出来说自己是真正的受益者。巨大社会财富的浪费教会我们对泡沫的恐惧。由地方政府主导,而非市场主导的中国汽车业,有空子钻入却没办法退出的现实,只能使价格战悲惨地继续,而最终这一切仍然要由中央财政和银行来埋单。
记者 王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