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才紧缺谁之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09:19  国际金融报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任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曾有一句名言:“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要把我公司的人才留下,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在知识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价值观。要办好一个企业,人才重于一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工业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仅上海在未来10年内就将需要6万汽车人才,15年内将达到10万,但目前这类人才还不到2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无疑是我国赶上其他国家的必由之路。

  在面对如此大的人才缺口时,社会把希望寄托在了高等院校。但我国在大学生培养体制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看到,高等学府培养的汽车专业毕业生,尽管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甚至具备较强的技术科研能力,能适用大中型汽车制造企业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由于这部分毕业生数量较少,定位较高,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当前,高等汽车院校培养的“学院派”人才“供”远远落后于“需”,供需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大量快速发展中的汽车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另外,企业除了需要少量的高端“学院派”科研技术人才外,还需要大量的汽车实用型人才。而在当前,汽车实用人才的培养已出现严重的“断层”。大部分学校培养的汽车应用人才,由于学校体制、师资力量老化、教学大纲落后、实验实习设备场地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广大学员所学难以致用,汽车技术理论知识只打了个基础,汽车实践知识也难以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学员自身定位不准,企业也不愿意接受,“高不成、低不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结果是“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还得从头培训。

  因此,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是解决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的方式。根据国外的经验,产学研联合已经成为当今培养人才的最有效方式,更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今天,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校企合作,既是为了能够消除高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应用之间的不协调因素,更重要的是能给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出校门的机会,建立一条让学生为了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而进行自我培养的途径。

  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的错位,用人单位期待与大学生期望的错位,已经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过去,人们总觉得高校应该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和硕士生、博士生等研究型人才,却恰恰忽视了这样一点———离开了生产生活实践的土壤,再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也没有用武之地。学习市场最需要的知识,按市场的需要选择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共识。

  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不再仅仅是看学历的高低,而是看社会是否需要。正如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惠强教授所说:“什么是人才?社会需要就是人才!”随着人力资源越来越市场化,除了社会亟需转变教育理念和用人观念,创造一种更加公平的环境,真正保证人才战略和知识战略的顺利推进外,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叶林生)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