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价无底洞利润何处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09:39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张炤虎北京报道 厂商们怀念2003年的好日子,但它将一去不复返。一汽大众的高层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半开玩笑地说:不要再等我们降价,因为按照现实情况下,我们脱得只剩“背心”了。过不了好日子不等于过不了日子。消费者还在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似乎一定要等到车价无底洞穿掉的日子。

  从2003年各企业的经营年报分析:一汽大众利润率在12%,其中4%左右是营商返利,去年奥迪的单车利润平均在3万元左右,北京现代东风有限排名也比较靠前,上海大众的全系列产品单车平均利润1万元。但是今年这些情况都已经不存在了,随着两个大众和奥迪的全线降价,和中低档车的全部跳水,绝大部分轿车的阶段性利润谷底都能够看到。为了避免利润见底的危机,厂家在成本上也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看看他们是怎么抠钱的吧。

  配套压价黔驴技穷

  降价灼烤着每一家企业,连奥迪都受不住狂潮的冲击宣布降价2万,最便宜的A41.8T只卖29.8万元。生产厂一汽大众在成本方面过去很少关注,这里面的因素既有政策的保护,也有竞争对手少的客观环境,高投入可以得到高回报。而现在完全情形完全不一样,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鸣坦承在降成本上,大众系的企业比较特殊。“在一汽大众德国文化比较深,已经对质量的追求到了一种苛刻程度。有时候,我觉得有些方面和竞争对手相比,应该灵活一点,但是这种文化灵活不了。”但即便是大众这样传统上不会降成本的企业,现在也只能低头了。

  成本压缩如同层层盘剥,让多数配套商感觉快要窒息。湖北汽车协会人士介绍,作为配套大省之一,该省的整车配套成本压力已经一层层推到五金件厂,大家都在喊头疼。整车降价减配置,而配套商则是从二三级零件,甚至原材料开始的质量“节省”。

  其实,早在井喷刚开始的2003年,为了抢到更多胜利果实,迅速扩张规模,一些厂家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已经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节衣缩食。如今,在消费者看不到的车间里,检测设备也开始被偷梁换柱,质量控制总体水平正在向成本的压力屈服。据广州一家专供汽车生产厂设备的供应商透露: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质检设备为省钱而搞得很差,甚至有些程序都在减。圈里人常常以此为依据向朋友忠告:某某产品不能买。被设备供应商列入黑名单的品牌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而且大多是中低档轿车。另外,在配套商和厂家之间,一种默契也在形成,只要是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省钱。奥迪品牌部经理付强透露:有一个问题通常人们注意不到,即便是一些欧美的工厂,零部件的原产地是不是在欧洲都不好说。甚至于有些部件就是亚洲的产品,却用原产地的品牌进行销售。这种配件的差价被整车降价或不赚钱的配件降价掩盖住了。

  费用省到工人腰包

  尽管企业不愿承认管理费用缩减的作用,但是多数企业还是把人力成本作为困难时期的法宝,谁让中国的人工如此廉价呢,一位外资老板认为,至少中国汽车厂的人力成本比东欧和南美有些国家还高些。降薪被老板们放到了最后的防线上,盼望降价的消费者最好先看看,有没有亲友在吃汽车饭。

  南汽某中层干部向本报透露:很多蓝领工人三年没涨过工资,而干部们也是长时间没涨过一分钱;一家中央媒体则分析,二线企业职工已经接近800元的月薪水平。在这方面,最受人关注的还是大众。配套商提供的消息称,在上海大众的朋友称,他们前不久休假一月没有拿到任何补贴。而按照秦焕鸣向中国经营报提供的情况,一汽大众是合资企业中薪金最高的,“一汽丰田相当于我们的2/3,而别的合资企业更低。”秦称“工资总额确实要控制。整体上二厂的营运成本控制大约要相当于一厂的60%。采取的办法就是按照社会劳动力的平均价格,专指蓝领这一块的工资。但这不是一厂的水平,如果一厂的员工到二厂去,还是保持一厂的水平。”据悉,一汽大众正在和一个美国公司进行合作,重新控制整体的工资体系。

  白领的费用也在节省,秦焕鸣说以前一汽大众的干部去德国都是坐SAS或汉莎的飞机,现在规定都做国航飞机。“这样一个往返至少省1700块钱,而一年我们有几百人次要过去。”

  流通改良先天不足

  不能忘记的还有物流,一汽丰田的王法长对流通造成的成本占压感触颇多“产品物流成本目前在国内占的比例很大,通常国际上讲营销物流成本也很重要,但在中国更明显,你经常能看到某某汽车公司的运输专用车,由于是单向运输,第三方运输企业的优势没有体现,空驶回程浪费的成本太多,原来还能空车载货,现在上车多运量大,运输公司自己无法解决,只能让厂家倒贴。”

  其实多数在长春的一汽系统企业都有过为物流伤脑筋的经历,一辆辆满载的一汽专用运输车现在看不是荣耀,而是负担。整车物流如此,配件的物流也受同样制约,据一位一汽高层透露,如果在长春生产的车,以大众和红旗的经验,运费要在2000元。采购成本也有周期,通常SUV车的协作件周期要两个月,少的车型也要20天。“你如果提前,配套商也会有库存压力,这个问题也只有订单式生产可以解决。但要包括配套厂和原材料整个体系都实现还有很多困难。”秦焕鸣则举例说“比如德国大众从汉堡发来一个集装箱,上海大众直接到上海港就可以,而到我们这儿就需要到大连港,这就增加了100美金。然后再到长春,一个是海运,一个是陆路,都不省钱。”维修配件运出是第二波成本增加的时期,长春的企业需要把配件从东北运到华中,再辐射到全国各地。秦说“如果再有三厂的话,肯定不会再选长春了。”

  江浙配套企业具有天然优势,它已经吸引福特长安二厂到南京落户,别的企业并非不想学,但能不能搬却是大问题。管理人员、原有设备搬迁是一大笔钱,土地拆迁和审批的成本更是摸不清。不仅一汽,很多企业都知道物流能省钱却抓不住。

  需要说明的是,工资瘦身也好,配件缩水也罢,无论厂家想什么办法,成本总是刚性的,利润空间的变化不能不考虑周期时间的定数。消费者这边希望看到无底洞,但这种希望每涨出一点儿,也等于在逼厂家把自己的利润之船再高上一块,除了一些中小企业高不上去沉入水底之外,只要大企业还活着,你仍然看不到无底洞。现在,真正可怕的后果反倒越来越近了,先是产品质量下降的危险与日俱增,然后就是经销商非法行为增多,买车会越来越不放心。信心的崩盘要比市场崩溃难挽回得多。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