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游戏还魂汽车暴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 10:01  中国青年报

  游戏还魂汽车暴力

  你可以驾驶任何一辆汽车在马路上横行霸道,根本不用理会什么交通规则。如果没有车,你可以去偷一辆,实在不行,就去抢一辆。在崇尚高自由度的游戏世界里,汽车就像撒旦的坐骑,当你骑上它,从天使变成魔鬼,几乎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游戏制造犯罪

  2002年10月27日,由Rockstar Games出品的汽车暴力游戏《横行霸道3·罪恶都市》的PC版在北美发售,全球近570万份的销量让人瞠目结舌;此前,该款游戏的PS2版获得了1700多万套的销售佳绩,让索尼在2002年横扫北美市场,也让Rockstar Games赚了个盆盈钵满。看看游戏中几个变态的设计吧:晚上10点之后,开车在女人身边按喇叭就能召妓;玩家可以盗窃摩托车和小轿车,甚至可以开着偷来的车向警车开火。用“无恶不作”四个字就可以完美概括游戏的主题思想。

  就在一年之后,田纳西州的两个家庭向Rockstar Games等四家公司提出高达2.46亿美元赔偿金额的诉讼案。原因是在大迷雾山发生了一起青少年驾车枪杀案,年龄只有14岁和16岁的两名少年在驾车途中用步枪向另外一辆汽车开火,造成一死一伤。之后,又传出两名十几岁的少年偷盗抢劫100辆车的新闻。而据他们口述,这不过是在模仿《横行霸道3》。

  事实上,游戏制作人David Jones在1996年策划游戏《横行霸道》时,其灵感完全来自于Namco出品的小游戏《Pac-Man》。David的初衷是把Pac-Man换成罪犯,把精灵换成警察,把豆子换成满街的路人。但他万万没有料想到,《横行霸道》中体现的虚拟犯罪和暴力思想,使其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目标。而几场青少年杀人惨案的元凶,几乎无一例外地声称其受到了《横行霸道》等暴力游戏的影响,尽管David认为游戏中对于暴力内容的表达属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范畴内,但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和青少年权益保护人士却已经按捺不住了,非要将David绳之于法不可。虽然David借着《横行霸道》的风头成为游戏界少有的富豪之一,但他却生怕游戏中的喋血场景降临到自己头上,因为想以暴力处置这位“暴力游戏之父”的人实在太多了。

  早在1976年,由Exidy推出的街机游戏《死亡竞速》揭开了汽车暴力游戏的序幕。游戏创作的蓝本是由史泰龙出演的暴力科幻电影《死亡竞速2000》,当时这部电影的宣传口号是:“在2000年,开车撞人已经不是什么犯罪,这是风靡全国的体育。”现在人们再看到这句口号,恐怕都会不由自主地尖叫“Oh My God!”但在那时,Exidy这款以“开车撞人”为主题的同名游戏一推出就大受欢迎。虽然游戏的制作水平相当低劣,仅仅是黑色的背景上勾勒了几个看上去像是汽车和行人的白点,但却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当时一位美国作家史蒂夫·L·肯特评论说:“真正让人们对《死亡竞速》感到不悦的是游戏的音效,游戏中的小人被撞后会‘啊!’地惨叫一声,并且出现一个小坟墓。”紧接着,在全美国范围内掀起了限制游戏的呼声。于是Exidy耍了个小聪明,在游戏的修改版中,他在屏幕上用文字标明那些被撞的小人是鬼怪,但是这丝毫不能平息人们的愤怒。

  “开上那辆车,干掉那些警察!”当执法者成为游戏中被虐待的玩物,不知道人们会作何感想?有人说,这仅仅是游戏而已。但游戏与现实的界限的模糊不定,却使不少人恍惚和无奈,而汽车作为游戏中的犯罪证物,也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另一方面,由虚幻的游戏世界构筑的真实的汽车暴力场景,催生了许多现实中的“飞车党”,当他们的毁灭欲望无法在游戏中得到彻底满足的时候,就会试图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可怕的是,他们无视执法者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维持社会秩序的人不过是游戏中的一个小角色而已,而他们无疑是这场游戏中的主角。

  汽车的暴力快感

  就在《横行霸道》在游戏市场“横行霸道”的同时,一直擅长模拟类和体育类游戏的游戏公司EA也迅速推出了汽车暴力游戏《Burnout》,设计者称,他们的游戏会比David的游戏更阴森。事实上,《Burnout》不仅将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阴暗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更是将汽车暴力游戏上升到了一个“会当临绝顶”的地位。与《横行霸道》中的杀人劫货不同,“破坏欲”才是《Burnout》的关键词,极为夸张的速度感,灾难性的汽车损坏场面刺激着玩家的神经。为了玩家能够尽情地施展自己的破坏能力,《Burnout2》中新增加了撞击模式,在与其他车手比赛时,玩家可以操作自己的赛车将这些对手一个个解决掉,而这竟然是游戏制胜的关键!如果你是个怜惜他人生命的人,《Burnout》将是你永远玩不转的游戏。

  更可笑的是,在今年9月7日发售的《Burnout3》中,玩家除了必须制造尽可能大的交通事故以获得奖励之外,在完成了预期的撞车数量之后,还可以通过一个按键引爆自己的车,同时让自己的小命归天。“开车的目的就是撞车”,这就是这款游戏所倡导的职业精神,而这款最丧心病狂的赛车游戏竟然深受玩家的喜爱,而那些单纯以冲过终点线为目的的汽车游戏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在即将于PS2发售的自由式暴力游戏《大逃亡·黑色星期一》中,汽车暴力依旧是游戏中最具吸引力的元素,而情节亦没有摆脱“犯罪暴力分子反抗正义力量求得生存”的俗套。游戏的主人公是一位居住在伦敦东区的业余拳击手兼保镖,同时还是当地一个犯罪互助会的成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犯罪的深渊。偷车、抢车、汽车枪战,让这位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成为暴力美学下的潇洒典范,“蛊惑仔”味道十足。而在玩家沉迷于杀人藏尸的施虐感的同时,汽车也像一把保护伞或一株救命草,作为主角逃命的工具。

  在暴力游戏无处不在的今天,一向以健康儿童游戏文明业界的任天堂,也试图改变自己低龄化的形象,除了把CAPCOM的恐怖大作《生化危机》系列搬到了NGC上之外,其另一个反叛举动就是请到了Rockstar Games为其手掌机GBA开发“18禁”游戏。Rockstar Games也不负众望,将其闻名遐尔又臭名昭著的《横行霸道》继续发扬光大。在其于今年10月19日发售的GBA游戏《横行霸道Advance》的游戏包装上,就有“成人类游戏”的提示,要求玩家必须在17岁以上,因为内容含有暴力、粗口以及色情成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有70%的GBA玩家恰恰是中小学生,可想而知,如果包装上的游戏提示真能起到规范作用的话,Rockstar Games恐怕卖不出去几套游戏,但它和任天堂都不是傻子,“成人类游戏”不过是其炒作的噱头,实际上是假心假意地合演了一曲双簧。

  就在今年8月,美国加州众议院执行议长余胤良提出了电玩法案,要求电玩零售商必须在电玩游戏上标示分级图案,同时对分级系统给予说明,以提供家长所应获得的资讯。在立法期间,加州心理学协会、加州精神医学协会、NAAACP、以及加州反家庭暴力联盟,已经证实许多电玩游戏中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射击手行为,对儿童及整个社会带来伤害。

  但有人认为,这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正如《横行霸道Advance》不会因为其鲜明的年龄限制影响销量一样,在电玩游戏上标示分级图案也仅仅是给父母提了个醒。汽车暴力游戏无处不在的广告,游戏生产商费劲心思的宣传,都让孩子们兴奋地瞪大了双眼,握紧了鼠标,等待又一次喋血的经历。

  游戏为何借汽车宣扬暴力?飙车时的风驰电掣之感加上在车上扫射无辜群众的快感,无疑是黑帮电影中的俗套,但在游戏中却充满着诱惑力。二者之所以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因为前者注重观感,后者注重体验。有人说,每个人都有当英雄的欲望,同时也有做败类的想法,在汽车暴力游戏诞生之前,人们早已做惯了英雄,厌恶了无休止地拯救世界,充当人类的楷模。汽车暴力游戏的新意在于,它使身处社会道德公共秩序下的人们体验到了做败类的快感,使人们的犯罪假想在游戏中得以实现;它的漏洞同样明显,当游戏回归现实后,“救世主”可能只有一个,但“败类”却可能诞生一群。

  王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