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是个已经听惯了的词,而在知识产权保护极为严格的发达国家,这是市场经济绝对不能接受的行为。那么,欧盟最近决定要终结汽车表面零部件设计专利的保护,是不是意味着对汽车零部件的仿冒生产将从此合法化?
勿庸讳言,如果欧盟打开零部件市场的大门,首先是为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过去,这个市场是制造商们一手遮天的领地,不在其配套系统内的零部件商很少有涉足的机会。而市场放开后,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即使不是欧洲制造商的配套企业,也可获得出口供应欧洲市场的机会,这对我们来说,不啻为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然而,通过什么方式利用这个机会?从国内企业过去的一些做法看,笔者突然生出几分担忧来。
这两年,迅速崛起的中国汽车业,借鉴日本、韩国由模仿起步的经验,通过消化吸引从国外引进的技术,慢慢地建立着自己的自主产业。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摆脱抄袭的嫌疑,经常被发达国家以“盗版”为由来说事儿。几年前,日本因为摩托车的产权问题,指责中国为日本产品仿冒品最大的制造地和流通地。这两年,美国也一直认为其市场的假冒轿车零部件主要来自中国,而欧盟也成立了专门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保护产权工作组。
这究竟是怎么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汽车的身上“挑刺儿”,还是我们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在这次欧盟表决提案后,立即有人撰文指出,由于中国汽车业近年来成为发达国家心目中侵犯知识产权的主要目标,因此,正在争论中的对欧盟知识产权法律的修改,给欧洲汽车市场带来的冲击波,很有可能最终还将落到中国身上。
目前,国内汽车及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正处在起步阶段,所以,不少产品身上能找到国外产品的影子,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轻视知识产权、不重视技术创新的借口。相反,通过学习人家的技术,提高我们自己的设计和研发能力,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提高技术水平的途径。
日前到韩国考察时,笔者接触到的每个韩国人都自豪地谈到“技术是我们自己的”,这与当初韩国模仿国外技术的情形完全不同,说明韩国人在多年的市场打拼中,充分认识到了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自主研发与抄袭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坚持前者才能够真正不断取得进步,进而像日本、韩国那样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汽车工业根基。而“盗版”的方式,虽然也能一时占据一定的市场,也能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从长远看,它所带来的深远后果是恶劣的,也是严重的。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不仅要面对众多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而且还可能最终失去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国际市场。《中国汽车报》 冯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