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中国汽车的三个伪命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30日 13:52  中国汽车报

  伪命题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放缓

  有人根据三菱和大众暂缓在中国投资的现象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放缓。事实上,这是关于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伪命题。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力度总体上讲并没有放缓,三菱和大众只不过是在观望,更多的汽车巨头脚步依然急匆匆。看一看丰田和福特就知道了。虽然赚一桶金是一桶的念头谁都在所难免,但跨国公司显然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中国市场的远景是上千万辆,谁会放过?”大鹏证券分析师姚宏光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额只能是越来越大,并不会受市场一时波动的影响。对他们而言,市场份额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进入中国市场相对晚一些的跨国公司,比如世界上销量排第二、利润排第一的丰田,广丰项目刚刚获批。再比如福特,世界销量第三,它以前进入中国的步伐过于谨慎,现在正是它快速进入的好时机,长安福特项目不也在紧锣密鼓吗?”

  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几家跨国公司都宣布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详见相关链接),目前没有数字显示,这其中的某家跨国公司减缓在中国投资。正相反,汽车业的上游产业,也不停有外资增资。8月27日,上海宝钢、日本新日铁、阿赛洛公司三家联手成立的宝钢新日铁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预计2005年6月投产,年产170万吨,主要销售对象是在中国投产的欧美和日本汽车生产厂家。两个星期前,日本第二大钢铁公司JFE与广州钢铁公司合资,新公司预计2006年投产。

  伪命题二:宏观调控是市场回落的根本

  相当一部分人把市场回落归咎于宏观调控,认为这样的调控没完全控制住投资热,反倒影响了消费。

  我们暂且先不评论这种见解的对错。试问,如果没有宏观调控,市场是否还会依然保持如去年样的高增长?恐怕也不会。

  这个问题甚至把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弄得啼笑皆非:“汽车市场回落与宏观调控没关系。有人总愿意把市场上的问题怪到宏观调控身上,实在没办法。但这种观点我坚决反对。”

  如果一定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回落扯上关系,应该就是宏观调控影响了老百姓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他们担心未来赚不到那么多的钱,或者赚到的钱不够支付不断上涨的养车费用。但这种影响绝对是一种心理影响,因为宏观调控的力度还没有那么大,在许多行业,收入水平还是在不断提高的,绝对不应该把这种因素悲观地夸大。

  也许有人会提出银根紧缩来反证记者的观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的信贷消费购车比例只占总购车比例的的30%左右,并不高的比例不能左右汽车市场的总体走势。对民企资金的影响,本质上也是一种市场中正常的优胜劣汰,帽子扣不到宏观调控身上。“总是这样解读,是错误的。”王小广斩钉截铁:“宏观调控不可能打压消费。”

  伪命题三:市场需求在去年释放得差不多了

  那么市场为何回落?有人说,去年的高增长透支了市场需求。

  先让我们来讨论一种现象:去年的二手车市场有很多刚上市几个月的新车,卖掉它们的人是为了再买新车。今年的二手车市场也有很多才开了几个月的新车,不同的是卖掉它们的人不再买新车,他们觉得养车费用太高。

  有人把这说成是汽车市场的泡沫,有人说市场需求在去年就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但这种说法遭到了更多人强烈地反对:“是舆论引导产生的泡沫,还是消费产生了泡沫?泡沫就是超过了消费能力,可提前消费在我国并不多。我不认为有泡沫。”姚宏光认为老百姓的汽车梦才刚刚开始,市场还大得很。

  正如许多人认同的一样,我们的汽车消费才刚刚开始。有人说去年消费的高增长是一种消费需求的过度释放,今年释放得差不多了,所以就走到了汽车业的“小年”里。的确,去年是很多该买车的人都买了车,但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并不容易那么快就释放完毕,道理与献血一样,被抽掉的200CC血不久就会再生。最关健问题在于,2005年关税调整与汽车价格频繁下调对消费者形成的心理阴影,让他们的买车行为滞后。这种阴影的持续作用,加之中国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最终导致汽车市场的本质性回落。

  市场还在,市场还很大,但都在蓄积着。这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厂家和消费者的心理错位。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胡树华一言以蔽之:“该买的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买。” 贺北时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