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月是没有希望了,银十月看来也不乐观。”中山路上一家汽车销售商这样评价近日的车市。记者走访的其他数家汽车经销商也普遍表示这一段时间明显感觉“压力大,市场冷”。离“十一黄金周”越来越近,但汽车销售传统的“金九月”却不肯赴约,让经销商们“最近有点烦”。
频繁降价效果不佳
进入2004年,虽然轿车市场仍为消费品市场上的一个消费热点,价格也不断下降,但轿车销售的增长速度与去年相比明显减缓。统计数据显示,从4月份开始,轿车销售量环比下降。4月份轿车销售22.01万辆,环比下降2.7%;5月份销售17.77万辆,环比下降19.3%;6月份16.73万辆,环比下降5.8%。
从实际的市场状况来看,8月20日至今,已有超过20款国产轿车相继降价,其中,不乏一度要加价、要排队的“紧俏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州本田雅阁,今年三四月间在上海市场还要加价近3万元才能拿到现车,但现在不少经销商已经直接或以送内饰等形式降价销售,降价幅度最大到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轿车库存逐步加大,据有关部门统计,不包括商业库存,生产企业一季度库存达到8.2万辆,4月份新增库存2.3万辆,5月份又新增库存3.2万辆,累计库存已超过13万辆。由此,今年以来的降价已经不再仅仅是汽车生产厂家的战略决策,库存压力巨大的经销商也不断变相降价,成为降价大潮不可忽视的“第二势力”。
车市为何难回暖
商务部近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对2004年下半年消费品市场主要商品供求关系作了分析报告,指出轿车需求增长减缓,库存增大。
造成目前我国轿车市场销售增长速度大幅减缓的原因,一是多年积累的消费需求大部分已经得到释放,同时由于轿车是高额消费品,对大部分居民来说,需要一定时间的资金积累,新增需求的增长缓慢;二是2005年将取消汽车进口配额、2006年整车关税下调为25%以及国内轿车的频繁降价,增强了一部分消费者持币待购、滞后消费的心理;三是贷款购车门槛的提高抑制一部分消费;四是燃油价格的居高不下、保险、交通违章处罚等用车费用的增加以及交通拥堵状况趋于严重等因素,影响一部分即期消费。2004年下半年,轿车市场将延续目前的产销态势,产销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库存增加,销售价格下降。
具体到上海市场,记者在申银展厅里遇到的一位看车的顾客表示,“这几个月来牌照的价格走势一直不稳定,我当然想以比较低的价格拍下牌照,车可以等我拍好牌再买。”永达的一位销售顾问认为,上海的消费者比较理性比较“精明”,8月下旬汽油再次涨价,让不少有计划购买经济车型的顾客打了“退堂鼓”,特别是那些购买欲本来就不是特别强烈的顾客。
此外,专家意见认为,除了这些直接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微观因素之外,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调整是根本原因。汽车业经过了前两年的超常规发展之后,不得不承认目前已有泡沫存在。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这一局面也迫使国内厂商从以前的铺开式发展向集约高效型发展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汽车销售和服务的模式。
相关链接
“物有所值”为购车时首要决策因素
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过去的一年中,汽车制造商在广告上的投放飞速增长,达到了46亿元的高额。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广告投放是否能赢得国内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高认知度仍然有待商榷。AC尼尔森最近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2500名消费者中针对汽车品牌的偏好进行了一项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结果显示购车时首要决策因素是“物有所值”,而不是品牌知名度。
调查显示,“物有所值”仍然是36%的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其他考虑因素包括:品牌形象(17%)和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10%)。仅有6%的购车者考虑车辆的性能,5%的消费者考虑汽车的整体设计。小型车、掀背车(hatchback)以及MPV、SUV在市场上仍然占有很少的份额。据AC尼尔森今年早些时间对三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6%的消费者在未来的12个月中有购车打算。预计在未来的五年里,与其他成熟的汽车市场一样,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将更加注重销售过程中享受到的服务品质。(钟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