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年车价取决于企业脑袋冷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6:10  中国汽车报

  越来越多的人在问我同一个问题:车价还会降吗?

  我的回答是:降!今年肯定降,明年不好说。但我的理由不是说车价高了才引发降价。事实上当前部分车价已经低于国际水平,有的企业甚至到快维持不下去的地步了。我要说的是,企业对今年车市的过高预期和超出实际需求的产量,是今年车价一降再降的根本原因。

  过去两年中,人们都在为40%以上的增长欢呼,而忽略了这背后潜伏的危机。那就是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否则这种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汽车产品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它在消费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能源、社会都要产生直接影响。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台奔驰的发动机装在一辆经济型车上,让它高速飞奔,最后必散架无疑。有一位记者曾经想写一篇文章,题目为“汽车发展考验公共管理”。我对其开玩笑说,不是考验公共管理,而是汽车市场的暴涨可能会因为破坏了协调发展,最终受到市场的报复。

  虽然我们不能说当前的市场回落是交通、能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协调问题全面暴露的结果(这个问题迟早还会再现),但是企业面对车市一时的“繁荣”,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从各企业今年的排产计划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0%以上,最高的超过了100%。年初我说过这不正常,但没人信。现在汽车卖不动了,不少人归咎于企业的服务、质量存在问题。汽车企业内部往往把责任推给销售部门,以营销失误频频撤换销售负责人的现象越来越多,而有意思的是,换了将销售立刻有起色的却几乎没有。这本身就说明了,当市场供给远远高于需求的时候,除了降价,企业没有别的选择。

  当前,关于企业的库存大家都很关注。有的说40万辆,有的说60万辆。不管怎么说,如此大的包袱,再加上未来3、4个月的产量,企业要想完成今年的经营目标,最终只能通过降价实现。这也是我坚持认为今年剩下几个月车价还会降的理由。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增长幅度究竟有多少?我可能很难确切说明。但有两个数字值得一说,一是40%,那是过去两年中高增长的幅度,它将一去不复返;另一是2%,这是目前国际汽车市场最高的地区增幅。我认为中国车市在未来只要不低于世界增长水平都属于正常范畴。在此判断前提下,我还想大胆预测未来几个月的增幅。据最新统计,到8月底,车市的增幅已回落到接近20%,如果将40%至60%的库存消化因素考虑在内,未来车市增幅还将继续回落。今年汽车市场增幅低于20%,几乎可以说成为定局。(这个数字与我报此前专访美国市场专家得出的数字吻合)

  这几天,我不断地与多位企业的老总在交换看法。但我也很担心,因为我明显感觉到了不少企业抱有很大的幻想。认为只要多给销售压任务,挺一挺就能过去。不知是谁用“金九银十”预测车市走向,很多人都信。就像一剂强心针,一些老总还真的用它给自己的判断作依据。我不想说企业能否等来这样的结果,但有两点很想提醒注意。第一,当市场不好时不要总首先想到降价,而应考虑是否尝试降下经营目标。最新消息,由于国际车市低迷,包括通用丰田大众等跨国公司均作出了今年第4季度调低产量的决定。我们的企业是否也该学习他们。第二,汽车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车价是很重要的生命体征指标,频繁地降价意味着生命的透支。有人曾经分析说,当前新车型在市场上受关注的时间已经不到3个月。一些车型投放市场不到2年,价格与价值出现背离,到了赔本赚吆喝的地步。而在国际市场一个车型起码能有5年左右的活跃期。这说明“透支”现象在中国的企业中严重存在着。

  又要到企业制订明年经营目标的时候了,真的不知道企业的决策者们是如何想的。但是,面对消费者关于明年车价走势的提问,我还是那句话,如果企业明年的产销目标吻合车市年均增幅,车价频繁震荡的可能性不大。否则,降价仍是明年的主旋律。明年车价降与不降取决企业决策者们脑袋的冷与热。 (吴迎秋)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