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手车交易的诚信要靠大家来构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 17:27  中国汽车报

  我看过许多有关二手车交易存在问题的文章,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现阶段二手车交易的诚信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车辆的质量诚信问题,矛头所指几乎都是经纪公司(或经纪人),提到最多的是对政府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提要求,鲜有提到在现实经营环境下,车主、汽车制造商、维修服务网点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有利于交易双方信息公开的环境。事实上,除了管理部门和二手车经营者的因素,在汽车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很多看似没有直接作用的东西,在二手车交易中也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它同样会引导市场往提高交易效率的方向发展。二手车交易的诚信不光是管理部门和经营者的事,车主本人、维修站、制造厂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我们先从新车购买看起。大部分汽车制造商在售出一辆新车后,都会要求经销商留下车主的购买档案。主要作用是为厂家和网点进行销售市场分析和开展CRM所用。当车主在第一次进维修站进行保养时,网点将进行登记记录(俗称“建档”),主要作用是为网点与厂家之间的免费保养的费用结算和车辆可能的质量索赔备案。上述两次信息均要求传送到制造商。而日常使用过程中进行维修保养时,除了质量索赔信息外,目前绝大多数的记录只是分布性地留在了各个服务网点。在出现事故时,保险公司也会有一些记录。但制造商、各服务网点、保险公司,甚至车主本人都拿不出该车从购买到各次日常保养、维修的完整记录。而这个完整的记录恰恰可以降低二手车交易过程中的不信任,提高买卖双方对车辆状况的认知度,从而提高交易效率。

  笔者有过一次切身体会。笔者的朋友要买一台二手车,在旧车市场逛了几天,初步选择了两辆几乎同年代的富康旧车待定,价格也差不多,朋友请我为他作参谋。两辆车中,有一辆车附有原车主的购车发票复印件和4年中历次在维修站做保养换件和事故维修的工单复印件。为了稳妥起见,我要了车辆的保险卡,并抄了车辆的车身号。通过业内朋友的帮忙,在保险公司和神龙的几个服务站核对出了情况确实如此。通过调查还得知车辆刚换过离合器片和后减震器,该车虽然车身表面油漆有点擦伤,但最终还是以比另一辆车高800元的价格买回来,到现在用起来还是很不错。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虽然没有与原车主直接打交道,但车主本人通过精心保存的维修保养记录也一样能在交易中显示诚信的一面。只是这个案例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方便地办到的。如果没有保险公司的朋友帮着查事故记录,如果没有好几个服务站的朋友帮着查换件工单,光是车主自己的东西恐怕还是很难让人放心。

  不要说绝大多数待交易的二手车没有附带维修保养记录,就是有,又有谁敢相信。不过,如果这个记录是厂家提供的呢?如果这个记录是服务网点提供的呢?如果这个记录是保险公司提供的呢?结果是不言自明的。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哪个厂家能提供,还没有哪个服务网点能提供,还没有哪个保险公司能提供。其实,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的,只是分散在各个环节,没有整合成完整的信息。美国的CARFAX Vehicle History Report就是做这个的,购买二手车时一查就可以对车辆有个八九不离十的把握了。

  那么,在中国现行的政策阶段,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车主要充分认识到车辆的历次维修保养换件记录对该车今后的二手车价格的影响,养成将维修记录存档的好习惯。

  其次,制造商可以将车辆的维修保养数据尽可能全地采集到总部,不但对自身的营销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还可以为车主用户或二手车潜在购买者提供资讯服务(也可适当收费)。毕竟服务网点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制造商是最便利的。有些汽车厂已经在出厂文件袋中附带一张IC卡,作为该车辆销售、维修的信息载体,在该车实现首次销售时即由销售网点将用户信息、交易信息、网点信息输入进去,并交用户随车携带。当用户在服务站进行维修保养时,相关记录也同时写入IC卡。该卡实际上成为了这辆车的“病历”,在车辆进行二手车交易时,里面的数据一定会为车主带来意外的增值价值。这也体现出制造商对其用户的真正关怀。

  附带说一句,汽车召回制度将在今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汽车生产厂需要建立车辆及用户档案资料。《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十六条:“制造商……应当建立、保存车辆及车主信息的有关记录档案。对上述资料应当随时在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备案……”。看来,汽车召回制度的实施,也为二手车交易的诚信建设带来了好处。(王升德)

(编辑:邵京宁)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二手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