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车出厂无空气检测指标 车内环境标准亟待出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1日 09:30  经济参考报

  新车内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已引发官司。但从目前观察,此事似乎并未引起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重视,也不见相关部门对此事有任何说法。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心前不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早在3年前,他们就针对消费者反映的新车车内气味问题进行了调查。在对100辆新车中进行的随机抽检发现,90%的车内都存在空气质量问题。2003年深圳市计量检测研究院随机抽检了使用不足半年的新车,发现70%的汽车车内有毒气体浓度超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最高可超过标准10倍以上。广州中科环境监测中心去年对2000辆汽车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检测,也发现92.5%的车辆存在着空气质量问题。南京大学室内环境分析中心两年来所做的十多件关于汽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无一例外都存在着挥发性有机物(VOC)和甲醛超标问题。

  车内装饰材料没有环保标准

  业内人士介绍说,新车中的化学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车本身。目前,我国城市私家车市场需求旺盛,很多汽车还未经过有害气体释放期就直接进入了市场。由于安装在车内的塑料材质的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不符合环保要求,含有可释放的有害气体,又不经过释放期,就会造成车内污染。二是来自于车内装饰。多数车主喜欢自己装饰爱车,像坐套垫、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多含有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有毒气体,从而造成了车内污染。此外,汽车发动机产生的一氧化碳、汽油的气味,均会使车内空气质量下降。车用空调蒸发器若长时间不进行清洗护理,就会在其内部附着大量污垢,所产生的胺、烟碱、细菌等有害物质弥漫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导致车内空气质量差甚至缺氧。由于汽车空间窄小、车内空气量有限,加上新车密封性相对很好,因此新车车内的有害气体超标比室内有害气体超标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更大。

  从致污原因看,汽车材质控制是解决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根本。但时下的汽车生产厂家大多关注汽车的外形、性能,很少有厂家去考虑汽车的材料品质。许多车内装饰材料只讲究工艺外表,并没有环保要求。

  新车出厂缺少空气检测指标

  时下,在车价受厂商制约很难有较大幅度优惠的情况下,经销商送装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一位新买车的消费者说,经销商送的号称价值几千元的装饰品都是些劣质塑料产品,异味极大,行家一看成本不过百十元而已。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位人士认为,国家一旦出台车内空气标准,就会对整车厂、零配件厂、皮革面料内饰厂提出更高要求,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许多消费者对此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一位购车者说,从现阶段讲,买车考虑最多的还是性能和价格,至于车内环境还真没多想过。

  我国尚无车内环境相关法规

  当许多汽车用户发现汽车内饰污染问题,向消协、汽车厂家、材料供应商、经销商讨说法时,却发现目前质量监督部门根本没有将车内空气指标列入到汽车质量的检查项目中。涉及汽车内饰污染的各种材料、配件既没有企业、行业标准,又没有国家标准,有关法规尚属空白。

  有关部门坦言,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车内空气标准,致使检测人员无法可依。不仅无法遏止污染超标车出厂进入市场,而且在出现纠纷时也让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感到为难,给受害者依法维权带来了很多不便,一些空气质量检测机构也只是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专家指出,国际上对车内空气污染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配件的控制上,通过对这些物件进行破坏性试验,以测量污染程度。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不少国家就开始注意到了车内污染问题。他们经研究发现,车内的空气污染有时会高于车外的10倍。为此,德国环保机构与汽车制造公司协调制定了汽车车内环境的标准,使得车内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与含量有了明确限制,这样不仅让消费者放心,也让汽车制造企业有章可循。德国的汽车制造厂家对于这些规定也十分配合,甚至将安全环保当成自己产品的新卖点如奥迪公司成立了车内气味评测小组,进行细致入微的气味控制。

  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进入发展阶段,车内空气质量意识才开始产生。汽车和装饰用品厂家应该重视存在的问题。况且,从长远来看,我国汽车市场这种有失规范的状态对汽车市场整体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大量质量低劣、车内空气污染严重的汽车上市,造成汽车品质良莠不齐,将严重扰乱汽车市场的营销秩序,降低我国汽车市场的整体竞争实力。

  事实上,由于汽车产量的急剧扩大,有关职能部门完全应该将治理汽车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将车内空气污染作为汽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来进行考核,将严重超标车阻挡在消费市场之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扭转一些企业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倾向,为广大汽车消费者构筑一道法律的“防火墙”。(作者:张锋)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