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克斯凭什么造汽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1日 10: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们要给国内汽车行业虚高利润减肥!”

  2月24日,曾经被誉为空调“价格杀手”的奥克斯集团宣布正式进军汽车,并且推出了SUV“原动力”和皮卡“瑞途”,售价分别为7.38—8.38万元和6.18—6.58万元。按照奥克斯的计划,明年,一款排量2.0-3.0之间,售价12-15万元之间的中高级别轿车将面市。而在未来5年间,奥克斯将投资80亿元,实现年设计产能45万辆。

  至此,非汽车行业出身的德隆、比亚迪、格林克尔、美的、波导、奥克斯等企业已先后进入汽车行业,而看好汽车准备进入的则更多。据报道,仅浙江就有几十家民营企业有意造汽车。

  汽车被公认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尤其是轿车,进入门槛高,对行业经验的要求也高。从市场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已相继完成了在中国的阶段性布局,2003年,国内销售前十位的轿车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59%,其中合资品牌占到了四分之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仅每年有50多款新车型上市,汽车价格年均下降幅度也高达10%。应该说,进入汽车行业公认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为何还有这么多行业外企业趋之若骛?

  (小标题)成熟企业不会盲目介入高利润领域

  不过,在资本向高利润行业流动的市场经济规律驱动下,汽车的吸引力仍在持续升温。国内乃至全球汽车工业积累的种种资源,也给进入汽车行业创造了条件:国内几十家停产、半停产的汽车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壳资源”;日渐强大的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省却了企业自建供应链的烦恼;国际上过剩的开发能力,让委托设计甚至联合开发不再是难题;众多国内外汽车行业退休的专家,能为提高设计水平和装配工艺提供指导;流通领域寻求出路的资金,也为建立营销网络提供了便利……“堵是堵不住的”,一位业内人士一语中地。

  “成熟的企业不会盲目介入高利润领域”,奥克斯高层认为,真正让他们下定决心的,并不是汽车行业的超高利润,而是规模市场的成长性。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了超过30%的高增长,行业内普遍的预测是,到2008年,中国市场的容量将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也就是说,要超过700万辆。可奥克斯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一些进入家庭的消费品,市场表现大大超过人们的预期。比如手机,当年摩托罗拉开拓中国手机市场的时候,对市场容量的乐观预测是年销售80万台,如今,中国手机市场年销售量已突破8000万台。汽车市场的潜力也绝不可小觑。

  (小标题)给国内汽车业虚高利润减肥

  “目前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比国外便宜,除了汽车。”

  “汽车行业的竞争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

  “充分竞争是奥克斯最熟悉、最擅长的。”

  “奥克斯将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汽车品牌,并将促使中国汽车销售价格最具全球竞争力。”

  ……

  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的话,让人体会出当年李书福的豪气。

  在奥克斯看来,对于有实力的竞争者,市场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当初,奥克斯做电能表时,产能与当时国内最大的生产企业销量相差500倍,5年后奥克斯已坐上了中国民用电能表霸主的宝座;8年前,奥克斯进军空调产业的时候,与行业老大的销量差距是1000倍,如今,奥克斯已成为国内空调前三甲。

  奥克斯撕开市场裂缝的法宝之一就是向高利润挑战。以空调行业为例,2001年,奥克斯将其40多款机型降价30%;2002年,推出空调“成本白皮书”,将空调的各项成本构成公之于众;随后,发布技术白皮书,爆出行业炒作技术概念的种种“家丑”……

  进入汽车领域,奥克斯提出的口号是“用造仪表的工艺来造汽车,用卖空调的服务来卖汽车”。奥克斯认为,与空调行业的营销模式、服务理念相比,汽车流通服务环节还显得太过粗放,不仅成本高,服务水平也难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空调企业拥有上百万用户,我们都能建立用户档案,实行电话回访,仅仅几万名客户的汽车企业却做不到,这就是奥克斯的竞争力所在。”

  此外,在激烈竞争的白色家电市场搏杀,奥克斯炼就了一身高超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奥克斯,有一套比跨国公司更为细致、更为系统的岗位核算和承包责任体系,在每一辆奥克斯集团的公务车上,都有计价表,任何一个部门的用车,都要划卡计费;在公司中,没有哪个部门的复印和打印是免费的,在奥克斯庞大的商务中心内,全部是市场化的运作,即使是总裁办的一张A4纸,也要“亲兄弟,明算帐”。

  企业内部市场的形成,是奥克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压缩成本、降低成本的最大原因。不光是集团的分厂、分公司、车间、班组及食堂、招待所等生产经营和行政服务部门单位完全实行了企业化运作,汽车、电梯、交通费、电话费、办公费等所有可以分解落实到人的岗位、工种和费用项目,也一一细化分解,实行承包制。

  同样,市场化的道理不仅仅在工厂内部,在外部,奥克斯集团有一条金科玉律,所有外协件、配套厂,都必须有2家以上的选择,以利于他们之间互相竞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竞争的压力下自我成长,而集团总部则可以在选择中降低成本并提升质量。

  “我们不仅是规则的颠覆者,更是新规则的制定者”。但愿奥克斯的造车理念,能给汽车行业带来新的风气。(本报记者 王政)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