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是车多惹的祸
·不可能实行总量限制
·出现了问题,是因为我们一直处于“还债”阶段
对话人物:
史其信我国著名交通专家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汽车报(以下简称中汽报):您觉得200万辆对北京意味着什么?是喜是忧?
史其信(以下简称史):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这么快,实际上是客观需求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你问我它是好是坏,我的看法是应该看到它好的一面,因为确实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从客观方面说它确实给我们造成了交通拥堵、停车、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汽报:所以,很多人提出,如果问题严重的话,北京可能也会像上海一样,对购车实行限制。您认为以上三种现象是车多惹的祸吗?北京要实行“保守疗法”吗?
史:不完全是车多造成的。因为从保有量本身来说,现在我们的200万辆与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远远不够。我估计从今后的发展情况看,远不止200万辆。中央明确要求建设小康社会,以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这200万辆恰恰给了我们一个信号,我们今后可能面临着新一轮购车热潮。
我们目前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00美元,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水平,日本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美、日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同样面临交通的问题。
车辆保有量的增长使我们面临了许多实际上早应该重视的问题。
从我国政策而言,是鼓励汽车发展,不可能限制汽车发展,鼓励发展肯定希望大家都买车,因为目前的主要市场在国内。再者,现在一些车型的价位也基本符合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老百姓具有购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指望着限制购买,或是用限制上牌来控制,如果这样不是和国家发展政策相悖了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是重视从而引发的问题,从战术上和战略上解决。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
中汽报:和您一样,我觉得也不应该限制总量,而且我认为城市规划和道路建设存在严重问题。现在某些人的担忧可以理解,但这种担忧事实上早晚都会发生,只不过数量的快速增长将担忧的时间大大提前。您是交通专家,您觉得我们该如何理性地处理这种担忧,积极化解矛盾?
史:老百姓可能对200万辆有一些看法,包括有车的、待购的,还有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可能采取的措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客观实际,不能说谁对谁错,这种担忧符合他们的心理。作为政府应该给以引导,让老百姓感觉到虽然问题存在,但与总量控制还相去甚远。不是简单的车多了就限制车,路少了就不让车出来,这些办法都是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市场经济理念不符。我们要运用市场进行调节,让老百姓感觉到车走不动了,可能就不开或者是不买了。
政府一定不要人为地限制,而是要采取积极地态度重视这个问题及其引发出的问题。现在车与路网不协调,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在“还债”。怎么讲?从解放以后到现在,我们一直就没有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交通成为发展的瓶颈以后,修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引起重视。过去国家大力投资的都是农业、重工业等等。
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说用大量的土地修路。现在面临着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解决严重的需求矛盾,我感觉有几条:从政府来讲,从理念上和思想上,应该把重点从放在战术上(抓工程项目)转到放在战略上,研究到底交通问题怎么回事,采取什么办法、什么样的系统来解决,不是今天修一条路,明天再修一条路,它们之间什么关系,要解决什么问题。千万避免短期行为,这届政府干几件事,不管以后下届政府再干什么。必须要有一个战略上的统筹。
我觉得北京现在路网的结构是脆弱的,脆弱到什么程度呢?现在主干道马上就要修通了,主干道也堵,就不要提咱们的小路和一般的路了。快速路问题出在哪?出入口!出入口的地方小,距离近。在出口和进口当中,有一辆车别住了,其他车就走不了。
第二个不足的地方,是体制不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应该是三位一体,谁也缺不了谁,不是说我规划完了,就让设计院去设计立交桥,设计完以后再交给交管部门管去,交管部门呢,觉得你给修成这样了,我管什么?规划也是,城市里面哪些地方该建小区,那些地方该建道路,没有人去从土地利用角度规划。我们北京只要修条路,路边上马上是高楼林立,快速路的出入口马上面临小区的交通需求,无形当中就把周边的马路给占了。
第三是管理。我们现在仍然没有脱离靠人管理的模式,用的都是限制、处罚的方法去维持交通。如何转到科学化的管理,由静态交通到动态交通的管理,由现在的分散管理实现集约化的管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现在老是说咱们的交警队伍警力不足,严重不足,靠这样的管理能上什么水平?所有的警力都用上了,恐怕也管不好。
第四是交通结构。北京的交通结构非常单一,虽然现在也修了些轨道交通,还发展了一些公共交通,但基本上还是用一种单一的方式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造成大家出行不方便。过去骑自行车,在40公里之内,大家是可以接受的,再长一点,坐公交,换乘不方便,车到时候也不来,来了大家都拥上去,一同地挤,上去以后谁碰到谁就发牢骚,时间没有保证,心情不愉快,最后大家有了条件马上想到买私车。
中汽报:您觉得北京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在全国来讲,算是什么样的水平?
史:这几年,发展还是很快的。但由于欠债太多,一直处于“还债”状态,所以问题很多。
中汽报:如果北京都是这种状况,其他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了。
史:全国现在是个大工地,基本都在修路建房。人民生活水平追求的是衣食住行,衣食现在基本差不多了,住正在逐步解决,所以我说会有新一轮的购车高潮,限制是限制不住的。
中汽报:那我觉得北京现在开始的建设,就应该照着400万辆,乃至600万辆的标准来建设,要不然没准儿过几年又不够用了。
史:对。理论上是如此。但从实际上也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客观条件不允许,600万辆的停车场得占多大的地方?不可能,咱们的国土决定了不可能有多少需求就提供多少供给。国外就有满足需求后带来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例子。所以我们要考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汽报:您刚才讲到修了一条路马上就会有楼盘跟着建设,但是现在已经是这样子,我们不可能将已经建好的楼房拆掉。那今后我们能控制得了一些见利就想上马新项目的开发商吗?
史:按道理,所有的建设都要服从于北京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但往往是有规划却不按照规划实行,不能执行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过去的土地开发商,走走关系就可以把一片地给买了,这块地该不该给他,给他以后建什么东西,往往没人深究。现在为了制约这种违规,推行了“交通影响分析”,就是说开发商要建房之前,一定要考察今后他会给路网造成多大的负荷。
中汽报:您觉得200万辆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什么?
史:今后肯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作为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随随便便就开车出去一趟还是采取其他方式?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还是我行我素?现在我们的交通拥堵,很多是因为交通驾驶员的素质低造成的,这个问题也要考虑到。(本报记者贺北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