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车主砸奔驰售后纠纷事件专题 > 正文
砸大奔初步了结 车主被“逼”炒作维权成本高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3月18日 10:10 人民网-京华时报

  “砸大奔”事件初步了结(背景)

  3月8日,一位北京匿名车主的白色奔驰车再次在武汉野生动物园开砸,据称此举是为了声援该动物园(详见本报3月9日08版)。

  几天之后,3月15日晚,多家媒体同时收到奔驰公司发来的联合声明,称奔驰公司与武
汉森林野生动物园就“砸大奔”事件进行了协商,达成和解(详见本报3月16日08版)。

  另据《深圳特区报》昨天报道,这一消息公布后,面对传媒一直保持高调的武汉野生动物园高层集体隐形,无从找寻。

  砸不出权益(直评)

  砸车很难讲十分恰当,之所以他们要做出这样的社会极端行为,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想引起传媒的兴趣,通过大量的舆论报道,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维护合法权益最后的希望。

  此前的例子确实证明了此路可行。去年发生的“日航事件”,在媒体披露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起广大民众和几百家媒体的关注,而且更使中国外交部门做出了反应。

  如今,“日航事件”坏事变好事。如果缺乏当时媒体众志成城的鼓与呼,恐怕也很难引起日航的高度重视,而又成为一桩悬案。

  成功固然可喜,但成功的结局很难作为其广泛存在的充要条件。如果大多数不公、侵权事件和问题都寄希望传媒的力量来解决,那一定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就像解决贫困儿童失学问题,不能仅仅或主要靠捐助希望小学来解决一样,社会消化社会矛盾要有各种渠道和方式,它们应该在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有裁决的,有说和的,有帮助宣泄情绪的……

  砸车这样的社会极端行为,偶尔来两次还行,也可能对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但同时也会使人们减弱了建立正常渠道的动力。如果极端行为泛化,将使社会因熟视无睹而麻木。

  砸,最终是砸不出权益的。

  (摘编自《中华工商时报》3月15日文/李冰)

  “规则”应屈就“做法”(求是)

  国人心中想的是,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欧美,奔驰是不会这样处理的。这种思路透露的信息是:奔驰歧视中国客户;奔驰心中想的是,如果国产车出现类似的事情,谁也没有抡起大锤“砸”。顺着这一思路思考,觉得中国人歧视外国公司,不给外国公司以“国民待遇”。

  我们常讲,企业有企业的规则,消费者有消费者的做法。问题的焦点是:有缺陷的“规则”,与有缺陷的“做法”对接时,谁“屈就”谁?理性法则是:“规则”屈就“做法”,化“做法”于“无形”。这么选择的理由很简单:消费者有缺陷的“做法”,大多数是善良的,无奈的,它源自于对品牌苛刻的期望,崇拜式溺爱。你看,武汉车主所砸的奔驰SLK230,已是他买的第四辆奔驰。在中国这样一个消费水准不甚高的国度,对奔驰如此忠诚的消费者,或许难有人出其右了。这更加证明:车主乃被“逼”炒作无疑。

  如此忠诚的“上帝”,对谁都弥足珍贵。奔驰应当珍惜。

  (摘编自《市场报》2月8日文/韦桂华)

  维权成本为什么这么高(分析)

  3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刊登了题为《砸奔驰“砸”出了什么》的文章,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副主任李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奔驰公司等跨国公司之所以敢于藐视中国的消费者,并不是因为民族歧视,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一旦在中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遇到的法律风险相对较小。所以他们敢于藐视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的法律。

  3月1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就消费维权的“暴力化倾向”问题对部分学者的采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找谁谁也不管的时候,没有别的选择,暴力可能成了最后的维权手段。但作为理智的消费者,我们应该认识到:“邪恶的手段不能达到美好的目的。”目前,维权成本太高,说明我们的社会关系是恶劣的。用暴力和谩骂手段维权,反映出我们社会制度层面的一些问题。要形成社会的良性互动,主导权在政府,政府在教育消费者合理维权的同时,也应该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制度成因。其次,在商家和消费者的互动中,主导权在商家。发生纠纷时,商家的一些积极行动,看起来受益者是消费者,其实也是商家自己。

  《中国经济时报》2月6日刊登了该报记者对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郭惠民教授的采访,郭教授直言不讳:一些外企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阶段———注重政府关系,关心市场准入问题,和媒体的沟通也只注重宣传自己。而现在真的进到了中国市场以后,真正面对的是消费者,决不能忽视消费者。但似乎外企还停留在有事找政府的阶段,其做事的程序大都还是政府———媒体———消费者的顺序。看来中国加入WTO以后,要转变观念的不仅仅是国内的企业,在中国的外企同样面临此问题,因为外企在其本地化进程中似乎也染上了“官本位”色彩。

  奔驰有无“中国版”(聚焦)

  据《广州日报》3月16日报道,在近日召开的奔驰车主维权座谈会上,奔驰公司专门发表了公开信,重申在全球范围内奉行同一的客户服务方针,但是对奔驰车是否有“中国版”一事没有做任何回答。

  据了解,一般进口车出口到中国之前,都要针对中国的情况做大量测试,然后作出针对性的改进。如果奔驰公司没有这么做,那么显然是对中国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而在出了质量问题后,诿之以“油品质量和路况不好”,都是说不过去的。

  《京华时报》(2002年3月18日第A07版)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汽车论坛】【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相关链接
实现零的突破--解决砸奔事件关键在于司法介入(2002/03/18 09:57)
“砸奔驰”砸出新疑问 奔驰车有无“中国版”(2002/03/18 09:22)
“砸大奔”双方和解 奔驰答应彻底清洗燃油系统(2002/03/16 09:17)
砸奔驰 砸出权益?--车主权益受损借助媒体维权(2002/03/15 10:46)
多次投诉无门 中国奔驰车主自发成立维权组织(2002/03/15 09:25)
奔驰车主会23人实到3人--最贵的维权是否继续?(2002/03/15 09:21)
砸奔追踪报道:奔驰公司难避“店大欺客”之嫌(2002/03/14 13:05)
砸奔驰当天门票暴涨30元--奔驰公司独家专访(2002/03/13 10:20)
车主砸奔驰售后纠纷事件专题  




车行天下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