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人们普遍担心中国汽车工业研究开发能力弱,缺乏自主能力。没错,诚如专家们所言,开发能力是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是发展汽车工业的关键。这些年在合资企业中,即使我们控股70%,在产品问题上还是外方说了算,就是因为人家掌握着核心技术。
但是,要说这些年我们没把研发当回事,忽略了,说什么“两弹一星”都造出来了,汽车有何难哉?就不敢苟同了。早在8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工业的明白人,对研究开发就“ 心向往之”。无论到一汽还是二汽采访,厂领导都没少给讲过这方面的事,尽管我们听不懂,甚至有点烦。我认为,汽车开发实在“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关于“两弹一星”与汽车生产的差异,10年前,海峡两岸汽车界人士在厦门一起交流,本人就和台湾方面的专家有过探讨,一些观点至今余音绕耳。他们说,两弹一星,是千中挑一,万中挑一,而汽车要求的是千分之千,万分之万合格。再说今天的汽车,也绝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发动机”那样简单,人类发明的所有先进技术,几乎都在汽车上有所体现。所以绝不能小看汽车的研发难度。
汽车工业最大的特点,是大规模批量生产。大规模和单件小批生产,也绝不仅仅是个量的差别,而是“由量变引起质变”。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整个世界。反过来,汽车产业本身也依赖着“大规模”,没有大批量,汽车产业也不成为“汽车产业”了。
长期以来,我们总把汽车的“开发能力”看作是个纯技术问题,忽略了市场规模问题。其实,研究开发首先是个经济问题,最重要的是市场支撑能力,没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就没有效益和效率,有钱也不能瞎投入。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各类汽车供不应求,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说,“有四个轮子就能卖钱”。一辆桑塔纳轿车由最初的五六万元,上涨到十七八万元,黑市更炒到20万元以上。饥渴的市场需求,给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如果当时抓住这个机遇,迅速生产出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汽车,生产规模肯定会迅速搞上去。在1985年的全国汽车工业会议上,针对当时市面上售价5000元的菲亚特126P的热销,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问中汽公司负责人:“你们能不能也造出5000元的车子来?”他略加迟疑,就痛快答应:“可以”。
遗憾的是,事情后来并没有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硬要追求“高起点”,要制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结果我们的一汽、二汽等正规大厂忙着谈合资搞引进,迟迟拿不出产品,拱手将市场让给小厂和进口车。在暴利驱动下,小汽车厂遍地开花,假冒伪劣泛滥,几个农民敲敲打打就敢造汽车,钣金工最吃香走俏。仅仅张家港市的前身,江阴县沙洲公社,一下就冒出了20多家“汽车厂”。
到90年代中后期,“高起点”的轿车厂相继建成,由于投入高,建设周期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车子卖得比发达国家价格还要高,而中国人的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得这样快。结果建成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有些企业连老本都捞不回来,更不要说拿钱搞开发。再说一年全国销售汽车不过200万辆,最多的企业也就三四十万辆,还分了那么多的品种、车型,开发成本怎么摊销得了?真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们认为,市场需求是最紧缺的资源,中国如果不能把汽车市场做大,形成规模,真正的汽车研发就只能是做梦。(作者:程远)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