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车辆制造业有种奇特的现象:有一种道路运输车辆,四轮或三轮,有汽、柴油发动机,而且传动系统、电路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驾驶仓,甚至还有油压自卸装置一应俱全。这就是农用车。可它在政府眼中是另类,不准驶入城区,不准上高速路,而且国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也不生产,连统计数字也不给农用车一个位置。
然而就是这个既不起眼又受歧视的农用车,却占据了中国拥有80%土地、70%人口的农 村市场。而且无论在产量、产值还是产业集中度上,都足以和受国家保护的汽车工业相抗衡。
中国的汽车工业应该汗颜的是,国家对汽车工业实施了三重保护:对外的,对内的以及资金上的。对外采用关税措施,以及非关税的壁垒措施;对内有汽车产品目录(公告)等政府管理措施;资金上对国有汽车工业的支持,除了原来一汽、二汽,就连轿车生产国家也花费了大量资金。神龙富康让国家投30亿元,捷达也是110个亿。我们再看看产量;设计为30万辆的上海桑塔纳,至今没有突破25万辆,设计15万辆的捷达,至今没有突破8万辆,设计15万辆的富康连6万辆都没达到,而农用车去年在总体产量下滑的局面下,仍然在上半年创造165万辆的佳绩。这是为什么?毫无疑问,农用车技术含量低,内饰差,污染多,安全性能差。但它的速度慢和刚性好的优点,特别是价格的低廉,受到广大农村市场的欢迎,它们靠的是什么?是市场化的运作。政府没有给农用车投入过大量的资金也没有什么优惠的政策,只是宽松的环境,也许是汽车行业忽视了农村市场,给了农用车厂家得以做大的空间,但是农用车是针对农村市场量身定做的,适合市场要求,生产企业拥有自主权,可以压低利润以占领市场。
而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从理想的汽车工业发展蓝图出发,这样的产品就不应该存在,与此相对的是,农用车市场已经非常巨大,农民也只能消费这样价格的产品,任何一项在技术和性能上的新标准对这个市场都可能是毁灭性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用车企业都不被重视,而它们自己也不刻意宣传自己,不想“露富”。现在,国家有关部门依旧只对收管理费感兴趣,看来除了市场,谁也拿不出一个解决方案。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缺乏对于农村市场的认识,比如,在那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里,是否一定要执行立足于城市的环保标准。
“公告制”在汽车政策中的隐退,将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金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但比起早就形成充分竞争的农用车市场,一切可能还是象征性的,那样的一个市场,无论最终是依旧存在,还是被新的政策或更大的市场“招安”,都代表着巨大的产业资源和消费者群体,它的动向当然值得关注。(本报记者:沈小雨)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