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三大集团中,表现最活跃的上汽尤其被广泛看好。现在,距年底只有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上汽集团好梦能圆吗?
梦之一:会不会成为中国汽车界的老大
应该说,多年以来上汽是郁闷的,尽管在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等若干
硬指标上遥遥领先。但是,汽车业传统上偏偏是依产销量来排座次的,一汽集团靠自己“中、重、轻、轿、微”全线出击、大江南北多厂家产量的算术之和,雄踞行业老大多年。上汽不服气久矣!记得3个月前,在五菱正式划转上汽的仪式结束后,记者问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五菱汽车的加盟,是否意味着上汽终于成为中国汽车业界的老大?胡茂元不加掩饰地说,我们早就是第一呀!
的确,由于五菱的划转,不仅丰富了上汽的车型,而且增加了十多万辆的产量,上汽打翻身仗的机会来了。
综合一年中,上汽集团各种场合公布和预测的各种数字,如果能尽数实现,我们不妨为上汽先算上一笔:今年,上海大众轿车24万辆、上海通用轿车6万辆、奇瑞3万辆、五菱微型车13万辆,累计约46万辆,而一汽去年的产销量是42.36万辆。如果不出大的意外,上汽集团的战车已经开足马力,势必绝尘而去,令对手难以企及,遗憾和懊恼不再属于上汽。
梦之二:能不能在出口上实现重大突破
今年以来,上汽集团把出口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车出口;另一方面要把零部件出口作为集团实施全球化战略的突破口。集团甚至提出“全球经营工程”的口号,年内要实现出口创汇1.65亿美元的目标。到2005年,实现出口总量达到5亿美元以上。
3月,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通过各大媒体表示,2001年,上汽集团的整车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全年计划出口帕萨特、别克等整车2000辆。
5月,上汽集团把零部件产品摆到世界最大的汽车城——美国的底特律,上汽高层也偕集团内各零部件厂家的老总同时赴美,积极探索拓展北美市场的可行性。
上汽如此重视出口,既可以理解为是应对加入WTO的积极措施,也可以认为是缓解产能过剩的无奈之举。的确,在中国汽车业,上汽集团是惟一与世界汽车业两大巨头———美国通用和德国大众合资的企业。集团下属的40多家零部件厂也相继与德尔福、博世等国际著名零部件企业合资合作,但除了部分零部件销往海外市场外,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车出口,与集团的经营规模很不相称。去年,上汽集团销售收入达到创纪录的854亿元人民币,但出口额仅为1.34亿美元。
那么,上汽出口目标到底完成完不成?怎么做才能完成?
汽车产品出口,一是产品的出口渠道和市场,另一个就是产品的竞争力。关于渠道与市场,有消息说,上汽将会利用其合作伙伴,如美国通用或德国大众的原有渠道,以期尽快打开局面;胡茂元也透露,今年上汽整车出口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销售价格将按照当地市场的竞争价格而定,但肯定比国内市场要低一些。他说,经集团测算,被列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帕萨特B5及别克系列轿车,还是可以跻身海外市场的,而集团的实力也能够承受相对偏低的价格,以实现出口目标。
关于竞争力,上汽人自己也充分认识到,影响产品出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汽集团的生产成本太高,规模效应不明显。从底特律展示会获得的第一手信息表明,上海汽车零部件在技术含量和实物质量方面,已具备“走出去”的能力,但是在价格方面,与外方能够接受的价位相比,上海零部件一般都高出20%~30%。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抵销了中国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国外同行。
上汽集团显然已经意识到问题,而要谋求改变,就必须走出国门,多拿海外订单,才能做大规模,获得效应,才能显出我们在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否则,以全国当前每年60多万辆轿车的市场规模,哪怕再略有增加,我们也难以与年产百万辆规模的国际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抗衡。
真是不出去不知道,一出去吓一跳。产品竞争力不强,既有缺乏开发能力的顽疾,又有价格昂贵的“并发症”;产品出口渠道不畅,用人家的渠道虽然来得快,总要看人家的眼色行事,之所以迟迟听不到上海汽车在哪里“登陆”,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尽管决心很大,但上汽集团的出口之路确实是长路漫漫。
梦之三:有没有自主开发新车型的可能
原来说好8月份下线的波罗,上汽拖到了年底。业内传闻说,为了争取上海版的波罗早日下线,中德之间出现争执。9月,新版波罗最先在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预计年底才能出现在上海。其实,假使德方为满足中方的要求,真的在8月把波罗放到上海大众的生产线上,几辆样车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缺少产品开发的实力,受制于人是在所难免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汽车工业的辉煌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说上海汽车工业引以为荣的品牌,特别是自有轿车品牌,人们不得不提到30年前鼎盛一时的“上海”,甚至是40多年前昙花一现的“凤凰”。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上海大众,还是上海通用,所生产销售的车型,甚至是未来将要下线的新车,无一例外都是“泊来品”,如果有所改动的话,比如“两厢改三厢”、“加长十公分”———要么非驴非马,要么俗不可耐,提起产品开发准让上海汽车人汗颜。
与别人合资的轿车已是无奈,那么新近纳入集团的项目将何去何从?比如,因为没有合适的车型,江苏仪征并入上汽后迟迟摆脱不了困境;又比如五菱划转到上汽后,最现实又迫切的问题就是后续车型来自何处?因此,上汽集团要打翻身仗,自主开发的路子不趟是不行了!
今年年初,胡茂元曾经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上汽集团的发展重点将从商务用车向家庭汽车转移,并以此为契机,扩大与内地汽车厂家的兼并合作,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他强调说,今后上汽要以超前开发、联合开发、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针推出新车。特别是要在中低档轿车领域,拿出自主开发的品牌来。
但是,自主开发谈何容易?据了解,江苏仪征不得不在上海通用的赛欧平台上改进生产皮卡车,如果属实则无疑于掉进了泥沼。在国内的皮卡车行业,大行其道的是以“长城”为代表的中低档产品,那些所谓的“轿卡”几乎没有一个成气候的。虽然划转时间不长,五菱汽车的换代车型仍在千呼万唤之中。没有新车,五菱汽车拿什么与长安之星、昌河北斗星、天汽幸福使者竞争?奇瑞汽车更是缺乏产品的延续性,匆忙之中搞来几款毫不相干的车型,让人为之后怕。
其实,在上汽集团自主开发的道路上,大众也好,通用也罢,充其量不过是只能短时间借用的“双拐”,得用便用,不得用便甩掉。也许早甩掉早站起来,早甩掉早跑起来,不必存在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否则,好听地说是每年推出一个新车型,不如说是搬人家一个新车型,总要受制于人。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即便进了“500强”,产品开发也是你永远的心痛!(本报记者方岩北京报道)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