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汽车工业将面临严重的冲击,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汽车工业在加入WTO之后能否生存和发展,也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那么汽车工业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
汽车厂会大量倒闭吗?
从理论上讲,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列强的进攻面前是不堪一击的。汽车工业为什么怕WTO呢?并不是怕这个贸易组织,而是怕来自国际的竞争。由于长期封闭和处于卖方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其实并没有经历过“世界水平”的激烈竞争,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家对汽车行业的保护力度逐步减小,国外汽车工业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其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使中国汽车工业根本无法正面对抗,这是真正严峻的考验,将会极大地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
中国目前有120家汽车制造厂,但是年产量只有180多万辆,其中14家重点企业的产量占全行业的90%左右,也就是说其余100多家汽车厂只生产了不到20万辆汽车,在国家汽车工业企业目录上,有30多家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一部分企业严重亏损,如果不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怀”,早就“呜呼哀哉”了,即使中国不加入WTO,这种情况也是不能维持下去的,中国的汽车工业早就应该进行联合、改组、兼并,因此一些汽车厂生存不下去并不是WTO的“罪过”。
中国的汽车企业为什么这么多?这同50—60年代经济发展中强调地区要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有关,同“块块经济”权限扩大有关,同汽车产品长期供不应求有关,也同国家高关税保护造成的特殊经济环境有关。而国家保护、条块分割、地区保护、竞争不充分使得汽车工业的改组极其艰难。从60年代开始,政府多次进行改组汽车工业的尝试,但是汽车工业的散乱状况愈演愈烈。
加入WTO后,由于国家仍然要保护若干重点企业,地方保护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消失;中国资本市场化程度较低,目前企业间改组兼并基本上是政府操作,行政色彩极浓,阻碍了汽车工业的改组步伐,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许多企业仍将“苟延残喘”,中国汽车工业的改组、兼并仍然阻力重重。国内有的企业亏得一踏糊涂,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但是地方政府仍然舍不得让其破产;有的汽车公司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仍然“牛”得很,扬言“别看我们困难,谁也一口吃不下去”。也许只有到了企业完全活不下去了,一些企业才会考虑被“兼并”,但是为时已晚。
发展的不平衡给中国汽车厂家留下生存的缝隙
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这一特点在今天依然存在,地区间、城乡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居民内部收入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由于地区广阔,发展不平衡,国外汽车企业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占领中国市场,这给一些国内汽车企业留下了回旋的余地,特别是在一段时间内,低档、低价格的汽车产品,表面上看还具有“优势”,跨国公司绝对不会同中国的企业竞争农用车市场。
国外公司将先进入城市汽车市场,特别是大城市,然后逐步向中小城市蔓延,轿车产品尤其是这样。但是短期内国外轿车产品进入边远城市和农村市场还有较大困难。在商用车方面,由于国外产品价格较高,只能占领一部分市场。这些情况使得国内汽车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强龙不压地头蛇”。中国汽车企业具有土生土长,极其了解中国市场特色,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适应性,比如“超载车”、中国特色的公交车、农用客车等,外国人是干不来的。
但是这种“优势”是极不稳固的。北京实行新的排放控制法规,在世界上属非常宽松的法规,许多国内汽车产品已经无法在北京立足,如果全国开始实行严格的环保法规,那么国内所谓“优势”产品就将面临被“开除国籍”的危机。
10万元的轿车市场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最后机会
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这个市场由谁来占领。中国的轿车市场分为公务车、出租车、私人汽车三大部分,其中公务车市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虽然有时会有较大增长,但是长远看不会增长很多。出租车市场也属于饱和的状况,即总量增长有限,主要是车辆更新,因此其市场也是稳定的。在三大市场中,惟有私人汽车市场是未来极有希望的市场增长点,而私人轿车中,10万元及以下的轿车产品由于面对的是最大多数的普通居民,因此将成为今后增长最快的市场。
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中国轿车市场处于低增长状态,主要是因为私人汽车市场没有真正启动,特别是普通居民能够买得起的经济型轿车品种稀少,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经济型轿车由于价格低,进口汽车是无法直接占领这一市场的,由于国外收入水平高,汽车的价格相对较高,且国外生产的汽车不能完全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短期内国外汽车产品将主要占领中高档汽车市场,无力占领低价格的轿车市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型轿车应该由国内企业自己来开发和生产,抓住了这一机会,中国汽车工业就占有了一块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天地。这一机会时间将非常短暂,稍纵即逝,必须尽快行动。
国内有的人认为,为了迎接WTO的挑战,中国应该尽快把汽车市场做大,为汽车工业创造回旋的余地,而唯一能够做大到足以存活汽车工业的市场机会就是发展私人汽车。目前国内轿车市场增速很低,国家投巨资建设的轿车生产基地普遍开工不足,经营困难,更何谈与国外竞争。
外资的介入将使“三大集团”的理想方案终成泡影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困难,主要是因为条条块快的割据,部门所有制和地方所有制限制了汽车工业资产的优化重组。随着外资的进入,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更大的困难。日本汽车工业至今存在11家汽车公司的体制,其中日野、大发归属丰田集团,本田尚属独立系企业,其他汽车企业都已经投入外资的怀抱,这也就是日本为什么没有形成“三大”体系的原因之一。至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巴西、印度、台湾等,由于外资的分割,都存在十来家汽车厂,最为典型的是越南,虽然只有不足两万辆的汽车市场,但是这样一棵小梧桐树居然引来了14家外资“凤凰”落户,谁有本事来组合这14家企业呢?今年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大众、通用、本田、铃木等以集团的形式参展,其中囊括了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由于是双方投资,这些企业就不是中国人说了算,外国人的意见不能不听。目前国内轿车、客车、货车的主要生产企业基本已经与国外合资合作,或正在谈判合资合作,这一因素将使得“三大集团”理想方案终成泡影。
中国汽车企业的出路是积极参与全球化
全球化浪潮席卷了国际汽车工业,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开发产品,配置资源,流通销售,汽车的生产和经营已经不是一个国家范围的事情,目前通用、大众、丰田等大公司甚至开始全球范围的产品开发和技术交流合作,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以上提到中国加入WTO以后,汽车工业存在生存的机会,但是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终究要被淘汰,没有新技术的支撑,汽车企业就失去发展的推动力,在目前不具备自我开发能力的情况下,寻找新的技术来源就尤为重要。国内有的企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年代,其产品在当时属世界先进水平,市场极为火爆,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老产品已是“昨日黄花”,新产品尚没有着落,企业赤字累累,大量裁员,经营十分困难,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新的技术来源。
(贾新光)
所属专题:贾新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