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开放是万民所向的话题;而在中国汽车界,呼吁加大开放力度可能会被斥为“汉奸”。
2014年伊始,经济观察报提出的新年寄语是“如何让中国汽车更开放”。话题如此宏观,不是为了突显“高大上”,也不是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放精神硬性对接,而是中国汽车在成为“世界第一”5年之后,真的该从根本上考虑制度、发展路径的问题。
过去保护汽车业,根本目的是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自主品牌发展。做强,是核心本质;做大,是过程和手段。模式是,国有大集团们靠合资企业赚钱,再投资发展自主品牌。结果呢?赚钱的手不软,发展的手不硬。模式依赖让国有大集团们缺乏对自主品牌的问责,本末倒置。
呼吁更开放,不是说一定要放开股比,而是要鼓励竞争,让市场说话。在政策层面,对内,要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有能力成为“特斯拉”的民营企业和新思想进来;对外,让有实力的企业(包括国企)走出去。在技术法规和知识产权层面,高标准、严要求,不要怕技术落后的企业会死掉,而畏手畏脚。
呼吁更开放,不是要一蹴而就,而是应制定理性的开放时间表。呼吁更开放,是为了让中国汽车解决做强的本源问题,不要再抱残守缺,不要再将汽车产业特殊化,不要再用10年前的老产业政策管理现在的新问题。保护只会自我矮化,产生不了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