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新能源>正文

发展新能源汽车应打造国家级平台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11月15日 11:47   第一电动网   字号:

  冬季将至,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依然能随处见到绿色。图书馆正对面是车辆工程实验室,虽然居于这片宁静中,但林程仍显得有些焦虑。

  今天上午,他刚刚主持了一个与新能源汽车有关的论坛,“往届是大场面,满满的全是人,今天再去看,比前两届规模小多了,关注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名单上的)嘉宾都没来,热情明显没有之前高了。”林程说。

  在林程办公室内,他随手拎了一把椅子坐下,眼睛一直盯着靠近走廊的白墙,研究室的学生端了一杯茶放在他面前许久也一直未喝。采访前,他建议聊聊“国家示范运行的任务为何始终完不成”,他把现状归结为:“消费者没热情,企业亏本,有兴趣做的技术人员得不到支持。”他也是这些技术人员中的一员。

  他认为,政府的科技部门应该支持高校、支持研究院所,科技部门怎么能重点去支持产业?现在很多生产线的设备都要从科技部门拿钱来买,高校反而拿不到钱做科研。他愤愤的说:“一百万、两百万的费用还不够企业做一台车的钱,这不叫支持创新。支持创新是要支持新的想法,属于未来的车,比如新材料、新方案。成熟的方案用科技口的钱去支持太不合适了。”

  虽然3年前奥运会的纯电动大巴大部分技术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但这三年里,林程觉得“味道”越来越不对曾经主持过方程式赛车的他,当年的激情与感染力现在已难以从他脸上找到。整个对话过程显得并不轻松,唯有结束送别时,笑容才重新挂在脸上。

  林程说:“做教授的改不了体制的事情,我们专家不是说没有想法、没有巧的技术方法。之前做得比较快(09年之前),是因为当时很多整车平台是高校牵头,高校牵头相对公平,要的也只是科研经费。由高校牵头后,把各个单位列在一起,当初北理工就是典型的这种模式,如今变了。”

  第一电动:2009年之前新能源汽车是什么发展模式?

  林程:之前是北京理工大学牵头把整车厂等企业聚在一起,把我们的纯电动平台逐步推广应用。然后北理工派工程技术人员做技术支持的工作,现场服务,这样才能成功的把世博会、奥运会做下来。

  现在很多重心都转向企业,但问题是企业起不到挑头的作用。整车企业没有电动汽车方面的实力,技术骨干很多都是毕业不久的年轻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没那么深。

  企业也不会把电动汽车当作盈利的手段,很多都是当作应付政府要求的办法。当然,有补贴给企业、有国家的科研支持经费企业当然欢迎,但实际上这笔钱对于企业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我觉得电动汽车要想发展,一定要找到国家级平台,而且国家级平台最好由科技部门牵头,等平台成熟了,再慢慢转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定要起到牵头的作用,而不是由企业牵头。

  第一电动:为什么要打造国家级平台?

  林程:因为企业无法承担科技创新的责任,而且大部分传统车企没有做电动汽车的热情,也没有这个实力。既然电动汽车是国家战略行为,就应该打造国家级平台,整体研究整车和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而不是分散,等平台、工艺标准、质量考核标准完善后,再交给企业来做。

  第一电动:这是因为近三年高校主持的电动汽车的项目少了,所以才这么说吗?

  林程:现在是企业拿了项目后,发现自己做不了,然后回来找高校做。但由于甲方乙方的关系变了,只能按照企业想要的来做,因此很多东西都不具有远见性、前瞻性。所以国家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经费应该拿出一些来用作基础研究,另外企业看到我们研究的平台好,也会提供一些经费支持,通过这两个途径支持高校创新。

  北理工曾经形成了很好的体系,希望能把它继续下去。之前由高校牵头将国内优秀的资源聚拢在一起,其实已经形成了产业化联盟的雏形。例如我们跟福田、上汽等企业的合作,都是很好的模式。我们将平台推广给企业,然后企业按照我们的技术标准来做车,最后形成批量生产,这种模式我觉得已经成功了。

  但后来由于片面强调企业牵头,高校方面失去了很多主动权。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一定需要长远的眼光和前瞻性,来判断发展方向,由高校牵头能把这些前期的工作做得很好。但企业主要关注盈利的问题,很难站到行业的高度去思考,最后可能把事情做黄了。

  第一电动:企业牵头和高校牵头的具体区别是什么?

  林程:首先我知道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比如驱动模式。我们会优先研究国外正在研究的,或者行业领先的技术,在有一定高度的同时也具有可行性。比如自动变速系统、独立分布式驱动系统、标准化高能量电池包、基于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电池系统,还有整车的协调控制系统。

  我们会把精力集中在核心关键的部分,同时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程技术上,再通过实验和仿真手段,使它更加可靠,在台架上能够完美运行,最后通过装车进行道路实验,严格按照科学的标准去一遍遍测试。这些工作企业很难做好。

  第一电动:那这个研究过程会不会太长?

  林程:不会太长,因为近几年的支持,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技术实力已经提高很多了。但现状是,我们只能自筹资金去做这些事,还要说服企业去用。但企业很难采纳,企业需要尽快赚钱,而新能源汽车目前根本无法赚钱,企业也不会投入太大精力去做。

  比如航天飞机,中国没有哪个企业会去做,必须要专业的研究院来做。电动汽车虽然达不到航天飞机的技术高度,但也是一个高科技项目。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有个很明显的不同,国外企业为什么会成为创新主体呢?因为高级人才都在企业,而且工程能力都很强,企业的研究设备也远远比高校强。

  但我们国家高校优秀人才较多,比如华为、中兴、联想,这些都是转制过来的。但我从来不承认整车企业是高科技企业,整车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怎么可能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呢?

  第一电动:您怎么评判“十城千辆工程”?

  林程:“十城千辆工程”本身不错,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参与的人太多。各个政府部门今天你一个标准、明天我一个标准。地方上则是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严重,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应。

  “十城千辆工程”包括25个城市,有些城市根本不具备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条件。比如深圳、合肥等城市,有汽车工业,企业意愿也较强,可以试一试,但呼和浩特等城市,如果因为矿产等原因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根本说不过去。

  我去一些城市考察的时候,市领导说:“我们申报的时候,以为只要建立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先用着就行。但没想到电动汽车跑起来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这个车不是很成熟吗?”

  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示范运营的前提条件是这些技术并没有完全成熟,只是说能达到上路的基本要求而已,需要通过示范一点点改进。

  另外,现在的目标或者方向存在“两张皮”的情况,顶层设计想得很好。但在执行层面就脱节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商业利益去做,而不是当作一个超越的机会。认为大家谁先做,谁就先能赚到这笔钱,不管有没有实力的都要参与进来。

  第一电动:需要什么样的实力?

  林程:至少要有通用、丰田这样的研发力量才行。我国企业没有这样的研发实力,只要科研院所、高校才有这样的人才。国外的创新主体在企业,而中国车企连传统车都做不好,怎么做得好电动汽车。

  第一电动:“十城千辆工程”收官后,你希望明年政策会怎样调整?

  林程:我希望多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支持补贴终端,尽量减少管理过程。尽量用国家级科级单位来牵头,政府仅仅起到指导的作用。

 

(编辑:Aeolus)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