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产业化困境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政府主导,依托财政的买方补贴,这几乎是所有厂商开发电动车立足的基础。另一条是依托市场,政府调控,走内生成长的道路。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普瑞斯就产品技术和节能效果来看,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成本比较高,面世十多年,靠政府补贴十多年,至今尚未走出过渡期,离开政府的补贴,用户仍较少接受,这个过程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我国从千辆工程开始,对电动车实行补贴,但是这个政策能在多大范围实行,它能维持多久,以财政补贴能不能护送电动车走通,对数量有限阶段性的进行补贴是必要的,也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汽车这样量大价高的消费品,要靠财政补贴走完大约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成长期,我想这是更难想象的,而且有了政府补贴,企业就会产生依赖,补贴一旦取消,它可以退回到原点,企业并没有后顾之忧,因此找到一种依托市场力量,使电动车技术延续下去,并走向成熟的内生成长方式,这就成了关键。最近美国的特斯拉纯电动车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它以有环保意识,不在乎价格,更在乎比别人抢先体验尊贵的富人消费群体作为顾客,找到了一条依托市场而不是政府补贴,把电动车发展起来的道路。
从我国的现实看,在常规发展之外,是否也有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迂回发展道路呢?回顾90年代初,在中国曾悄然兴起了农用车,当时汽车业都认为它是低水平不正规,应该斩尽杀绝,但是农民却非常欢迎,历史的看,农用车在改善农民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十三亿吃饭上绝对是功不可没的。二十年后,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农用车慢慢退役了,但是从中走出了石风,福田也脱颖而出。
现在在山东浙江等地,一些二三级城市和城乡交界处,悄然兴起了与美国的邻里车非常相似的小形四轮低速电动车,这种车有人愿意生产,有人愿意消费,不需要政府补贴,如果我们效仿美国的做法,不是限制,而是尊重市场的选择,政府家以疏导,那么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较大的产业,这是否也可以作为依托市场,走出产业化困境的一种选择呢?
第三,选择可持续并有杠杆效应的政策
燃油企业,经一百多多年的锤炼形成了技术路线,消费者的习惯特别是利益链条有巨大的惯性和社会影响力,没有足够的倒逼和激励的力量很难冲破既有格局,美国加州迫于环境的压力早在1990年就出台了零排放汽车法案,通用汽车在90年代中后期率先推出了纯电动汽车EV1,但是很快被汽车利益集团,包括通用汽车自身将它扼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此与很多其他产品通过市场实现新旧替代的过程不同,无论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还是日本,各个国家的汽车动力技术电动化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各国政府的推进政策各有差异,但是它们都十分注意推动的政策,不要削弱市场经济,而应该通过市场得到放大。
推进政策大体分作三类,也就是激励性、限制性个支持性政策。
激励性政策,主要是以政府资金来支持竞争前的研发,特别是电池技术的研发,电动公交车的补贴和政府采购等等。
限制性政策,包括提高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提高排放标准,加征碳排放税等。
支持性政策,主要是法规和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等等。
对私人电动车的补贴,一直存在争议,近年加州的零排放法案陆续被马里兰、马萨诸塞,新泽西、纽约在内的多个州所采纳,按照规定,在该州的汽车销售企业,必须使零排放汽车的销量达到逐年上升的一定比例。例如在2018年占到4.5%,2019年占到7%,2025年达到22%,零排放车型,包括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等,但是各型减排效果不同,积分系数不同,没有达到积分的企业,必须向监管部门支付罚款,或者向其他公司购买积分,零排放汽车法案的政策思路很值得借鉴。
第一,这是高排放与零排放或少排放汽车之间的交叉补贴,与碳交易的原则相一致,比财政补贴更具合理性。
二是,可以减轻财政压力,消除对富人进行补贴的质疑,政策具有可持续性。
三是,释放政府长期致力于汽车动力电动化的强烈信号,体现了有保有压,具有很强的倒逼和激励导向,将促使厂商与政府合作,实现目标。
第四,要理性认识替代性技术的发展过程,两种选择两种结果。
从产业发展的历史看,重大技术突破到形成有经济价值的主流产品,一般要经过十年,甚至三十年,比如复印机用了11年,电视机用了22年,平板显示器则从60年代开始研发,直至40年后才成为市场主流产品。电动车的研发工作起步更加较劣,而至今才见曙光,但是要使它成为主流产品,还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蕴育过程,如果电动车不是放在国家和企业战略的基点,很难承受这样漫长的过程,搞不好就会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