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行业> 2013全球汽车论坛专题 >正文

Dr.Charles Kung:发展超轻型电动车 tesla不适合中国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10月18日 13:18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
中强光电集团副总经理 Dr.Charles Kung中强光电集团副总经理 Dr.Charles Kung

  主持人 John McElroy:谢谢Alysha Webb,我们接下来有请Dr·Charles Kung博士,他是中强光电集团的副总经理,有请。

  Dr·Charles Kung:谢谢,首先我想自我介绍一下,因为今天在座的三位好像都是美国人,只有我一个是台湾来的中国人,我们集团叫中强光电,我们原来是做什么?我们在光电业可能有一点名气,各位看到投影机,我们一年大概做一百多一百五十万台投影机。另外就是各位天天看电视机,后面背光模组,我们公司一年出货一千万台,所以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可能还有一点知名度。可是我们现在开发第三个行业,也就是跟电动汽车有关的东西,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的是燃料电池,然后开发电动车的动力系统相关的零部件,包括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管理系统,这些东西。那现在还是在鸭子滑水的阶段,有少量的交货,也去参展,可是我相信现在工业界对我们公司这方面的产品应该还是不熟悉的。不过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我个人在中国大陆过去六年时间都在中国大陆工作,这几年在两岸,差不多每一两个月都会过来,所以对中国大陆的电动汽车发展的状况当然是非常注意,非常关注。

  刚才他们三位讲的,我认为都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电动车,或者是新能源汽车的问题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今天提出一个不同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讲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到现在为止,看起来是还没有成功的我前两天在日本,在东京的街头走,我没有看到一辆日产的LIFE,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如果说做新能源汽车,目前提出来的这个想法,就是用一个产品取代另外一个产品的想法,我们想用电动车取代现在的汽油车,这是一个直线的想法,非常单纯的。美国人为什么这样子想?我觉得很清楚,你今天如果在路上看到两边车排得慢慢的,用30公里的速度走,美国人就会说我可不可以找到另外的产品把这些车子取代掉,在开的时候没有污染,没有噪音,这个想法是很自然的。可是我们想想这个新能源背后的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第一个是能源的问题,第二个是污染的问题,第三个顺便解决的是噪音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要提出新能源汽车这个背后应该要达到的目的。可是我们今天只是说提出一个产品,一对一地把它换掉,这个技术如果不存在的话,这个技术事实上是不存在,你要用一个车子,电动的换成另外一个汽油车,这个技术是不存在的,而且说不定永远都不存在。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一个系统的目的,我们希望生活的环境更好,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可是不可能用单一的产品来解决,所以我今天第一个跟各位报告,我认为说我们今天产生的问题是说,希望用单一的产品,但是这个并不是我们的解决之道,不能用一个单一的车型去代替另外一个车型。这个解决的方案,不在于说要用一个车型去取代另外一个车型,而是要用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什么?是交通系统,我们要用交通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根据这个想法,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好几个非常对的事情,第一个就是说,我记得上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就提出来说要十城千辆,公交车改成电动,刚才我们讲的问题已经少了两个,我们台湾政府决定在未来的五年之内,要补助业者1600辆公交车,这个跟中国政府过去几年做的行动是一致的,所以这个事情做得非常对。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对的事情,就是禁止摩托车,所以造成了我们现在一年可以生产三千万辆(英文),这是在全世界也没有的现象,我觉得这是政府政策产生一个最好的效果一个最佳的示范。各位可能还不知道,除了这个两轮车之外,(英文)是三千万辆,各位不知�浪迪衷诨褂腥值模值牡缍荡尤昵暗乃陌偻蛄剑衲晡蚁嘈呕岢税偻蛄荆敲此穆帜兀衷谠谥泄恼咧拢遣怀腥匣蛘咭膊唤梗谏蕉幽咸乇鸸睦墒窃诒鸬牡胤娇赡芑岜唤埂D敲从孟低车姆绞嚼唇饩稣飧鑫侍猓热晃颐怯辛铰值模灿腥值模尾话颜飧隽α糠旁谒穆郑飧鏊穆植皇俏颐窍衷谂�(英文)的这个四轮,而是轻型的,日本叫做超轻型,在欧洲叫做L6、L7,如果我们把这个加入进去,我们要达到节能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我们已经达到一半了,这是我第二个要报告的,我们要发展什么?我认为我们现在要发展超轻型的电动车,而不要去发展高速的,对于特斯拉来说,它是美国的解决方案,不是中国的解决方案,它适合美国的环境,并不适合中国的环境。那是不是我们就不要发展其他的电动车呢?也不是,第三点,到底未来的车子会是什么样的车子?现在有hyberry(音),还有纯电动车,到底哪一个是过渡的?我不太确定,我以前的想法是hyberry(音)是过渡,但是我现在对这个答案是完全不确定。而且最重要的是说,我这两天在很多会议都听到说,中国的汽车业,车辆业要走出去,要走到国际上去,要走到国际上去当然有很多配套的条件,但是最根本的两个条件,你要走出去,你要能够走出去的话,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就是你有技术,你有自主的技术。第二个是你有(英文),否则的话,你走出去的话,你在别人的国家做跟他一样的汽车,跟你在他的国家生产面包有什么不同呢?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我们在做一般用途的轿车的时候,车辆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去找一个不同,如果你去抄袭日本,抄袭美国的技术的话,那你永远不可能超越,所以你要走另外一条路,这是我第三个观点,谢谢!

  主持人 John McElroy:谢谢您的发言,我想问一下嘉宾有没有其他的问题,互相想问的,也可以随时跟他们来问,今天我也有几个问题想一下各位嘉宾,也问一下各位观众,首先想问一下Paul,前面你提到了环境工作者,或者只有电动车行业人士才对电动汽车感兴趣,其他人都不感兴趣,你觉得在市场营销这块你觉得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没有把电动车的吸引力更好地介绍给大众,而只有环境保护主义者才去关注,像尼桑他们有北极熊跟电动车营销的策略,很有名,所以是不是市场营销上出了问题,还是电动车本身的性能,它如果性能非常好的话,它整个的驾驭性能,驾驭体验都不一样的话,那是不是还是这些公司,它营销过程中,传递的信息不准确,或者有问题?

  Paul Ingrassia:我觉得其实也有可能吧,我觉得应该有这个程度上营销的问题,像特斯拉在硅谷,很多高端人士都说,我们没有说要去建造世界上最好的电动车,而我们的目标是要在汽车行业最好的时机去打造电动车,所以说让销量有所提升,这真的是营销上的一个课题。另外也是像其他的嘉宾所提到的,除了政府的关注,你不能只依赖,或者只指望这个政府来帮助你推动,给你一些补贴,在加州它提供2500美金的税收上的减免这样的一个电动车的销售激励政策,我也记得跟加州政府,当时他们也是做了很多的讨论,讨论相关的一些问题,他们发现阿根廷,还有博茨瓦纳的市场,做了很多的调研,就觉得电动车可能不可持续,这些国家是这么认为的。

  Alysha Webb:让我来回答一下营销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也考虑过电动车的营销的问题,美国的汽车经销商是不是要使用绿色汽车这样的一个营销的标签,我觉得是的,它的效率是没有问题,JDPOWER他们也一直非常认可电动车对于环保的贡献,当大家去考做汽车购买决定的时候,油耗已经成为很多人做决定很主要的因素,所以说像电动车,在环保这块,它的性能肯定是比你的汽油车要好很多的。所以说在中国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这么一个信息,价格当然也很重要,但是燃油经济性,或者你的效率其实是更重要的,对于插电式的电动车来说,它的效率肯定要跟汽油车要做一个区分。

  主持人 John McElroy:加州政府他们是做了这么一个规定,强制性的规定,也再说2020年之前,所有主力的汽车制造商,20%的汽车销量都应该来自于零排放的汽车,像通用、福特丰田、尼桑都跟我说不一样,做不到,他们都是这么跟我说的,所以政府做了这么个规定,但是制造商并不买账,你怎么看?

  Alysha Webb:谢谢你的问题,首先我觉得大家首先要理解一下政府的规定是什么?我觉得也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是加州政府的第三轮的政策了,第二轮也是无疾而终,也没有推动成功,所以我觉得对加州政府来说是有这么一个规定。但是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他们肯定会竭尽全力来去创新,来去研发最新的技术,但是加州政府这样的决心,事实上也是推动了一些新技术的产生。但是跟中国不太一样,对于这种规定的推出,可能我觉得不像中国,可能一般推动起来比较顺利,或者容易实施,但是在加州,虽然州政府出了这么一个规定,但我觉得也是完成不了这个目标的,而且很多人都是用信用卡来买车,都是基于价格来做购车的决定。

  主持人 John McElroy:这种规定很难完成,我也觉得,Charles博士,您说到L6、L7超轻型的电动车,这个术语我没经常使用,感谢你介绍了这么一个概念。台湾也是想把台湾建立成一个电动车供应链方面的一个领先的这么一个区域,所以说对于像电动摩托车在台湾就非常盛行,所以对你来说,你觉得轻量级的电动车,这种超轻型的车,如果在美国道路上行驶的话,真的有安全上的一些隐患,而且法律上有很多的挑战,你觉得它安全吗?

  Dr·Charles Kung:谢谢,顺便这么说一下,台湾事实上我们自行车制造行业也非常地先进,我自己的自行车也是台湾制造的,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电动车、电动摩托车,很多都是台湾制造的。所以当你骑行的时候,骑行过程中也会给你产生动力,那么怎么样让轻型的车子更安全?刚才我提到说,政府要鼓励发展轻型车,而且低速,各位一定会想到说,两轮三轮都做了,那个完全没技术,谁都可以做,我们看到做三千万辆车子的人,原来都没有技术,做八百万辆三轮车的人更没有技术,但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个人建议,想想看,今天假如说我们把这个开放了,让每一个人,不管年纪轻的,年纪老的,都可以开一辆轻型的电动车,四轮的或者三轮的,路上车子一定很多,公安的人说我没办法管,绝对不安全。各位想想看,我想很多人可能看到一个电影,海洋里面的生物,它那个鱼群,那是几百万只的鱼,它在海洋里面游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鱼跟鱼相撞的?鱼和鱼不太会相撞吧。所以今天我们这个车在马路上,每一个人开一个电动车,我们应该也可以做到说车子和车子不会相撞,而且它低速。今天我们日本的技术,还有美国的技术,还有德国的技术都已经宣布,会有自动驾驶的车子出现,那么在这个领域里面,在安全的领域里面,我认为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如果说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个不是很贵的东西,放在这些轻型车上的话,这是我们中国的工业界可以做的事情。那么如果你做到的话,你可能就是世界上的(英文)。

  另外一点,我顺便提出来,跟可靠度非常有关,我们中国输出的车子到了美国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问题都是什么?(英文),它在电动车上,尤其是(英文),常常出现问题,那么这个车子呢,一个(英文)可能一千块美金不到,你拿去修就已经划不来了,所以(英文)的问题必须要解决,那这个问题的核心在哪里呢?它的核心其实是在(英文),那个IC,现在我们用的IC是(英文),(英文)的东西它的温度最多是150度,那么下面一步呢,如果你可以用(英文)来做,这个温度可能就到250度,那么你如果最后变成(英文),它可能就是350度,更高的温度,那么这个是什么?这个是问题的核心,现在还没有发生,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去做,非常贵。可是如果以中国的量来讲的话,三千万辆两轮的,八百万辆三轮的,我们就讲一百万辆四轮的话,做这个,我想我们中国未来也是会做这个功率元件,它就有理由去把这个(英文)变成一个可靠的东西,那么在(英文)里面,如果你用这样子的东西做的话,它的可靠度就会提高,所以我认为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可靠度,所以未来我们可以努力地共建。

  Alysha Webb: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这么一个矛盾,超轻量的电动车和安全上是不是天然就是矛盾的,宝马的I3就是一款电动车,他们是碳纤维,大家都知道,他们很多的重量都是通过碳纤维得到了大量地降低,当然这也有成本的问题,它成本是比较高的,如果又要轻量,又要很安全的话,这个成本目前来说就是比较高的,那这个定价方面就有很多的问题,所以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一定是矛盾的。

  主持人 John McElroy:我有一个给嘉宾成员的一个泛泛的问题,我们知道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就是减排,但是呢,我们是不是过度地关注了电动汽车作为减排的这样一个主要的方向,因为三年以前,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一起做了一个研究,中国市场的研究,他们发现因为中国现在非常非常地依赖煤电,80%的电是依赖煤来产生的,在中国电动车是不是能够达到最终减排的目的?我发现在德国,现在他们努力地去关掉很多的核电站,他们也用了更多的煤炭,但是他们的电动车,比如说每一百公里会排放120克的二氧化碳,那对于德国来说,他们很难达到欧盟的减排目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以前非常地依赖核电,当时的排放是17克的二氧化碳每一百公里,那所以说呢,我的问题就在于这个电动车是不是真的最后的解决方案?

  Paul Ingrassia:我觉得在中国,政府主要的是希望减少对于外国石油的依赖性,所以呢,其实如果谈到空气污染的话,电动车肯定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但是在中国,我认为最大的关注点还是减少石油的消费,所以说呢,如果是汽车的耗油量降低的话,也可以帮助政府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对于现在天然气的汽车来说,天然气它也不是完全没有排放,但是它比煤的排放要少,比石油的排放也少,而且它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当然人们也会提到它的其他的环节问题,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我想人们要小心,因为大家很多时候会讨论到结果的问题,美国关于乙醇,人们说对于乙醇的消耗以前是10%,现在希望把它变成15%等等,但是对于乙醇的消耗来说,其实它是需要玉米去转化的,它等于是把一些给人消费和动物饲料的玉米去转化成了乙醇,那这样的话,就推高了粮食的价格和成本。而且的话,有人说你不一定非得用美国的玉米去生产乙醇,你可以从巴西进口,或者用其他的燃料去生产,但是美国的玉米是受到政府补贴的,所以你其实很难去做出这个决定,而且它的成本要跟便宜。所以呢,很难有这种一劳永逸的非常快速的解决方案,你需要考虑很多方面。

  Dr·Charles Kung:对,从生态的角度确实是如此,所以我刚才提到,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系统才能让问题达到最大程度的解决,低速,以及轻量的解决方案,我认为是非常实际的,中国现在有很多的新城新区都在建设,我们需要我们整个的行业为市内的交通来提高解决方案,所以不要再重复北京的老路了,北京现在空气问题很难解决,所以我们不希望它在其他地方重复。我有一个好朋友,他的企业在中国有三十多个火电厂了,他希望大家多考虑天然气,所以我相信这个也会不断地去变化,人们可以会使用比较减排的技术,从而能够减少空气污染。

  主持人 John McElroy:Charles教授,我非常同意您说的这个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那对于每一个单一的汽车来说,在整个的系统里面,我们需要把它用系统化的观点去看待,如何去连接这些汽车,汽车可以在进行电子信息的传输,让汽车之间来进行传输,它可以减少交通的拥堵,比如说像加州整个交通的系统,如果你可以让交通变得更加顺畅,你可以大幅度地减排,并且可以非常大地提升燃油的效率,所以呢,我想在全球的汽车行业,也需要看待车车的信息交换,这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可以回答观众的问题。

  问:我是来自万德(音)国际集团的赵清洁,我原来在大学里汽车专业做过十年的教师,后来到企业来参与了汽车产业,我们把发电机、起动机、安全气囊、安全带这些项目都做到了中国老大,但是我们认为发展电动汽车的很多关键技术,也是我这个名字赋予的使命,根据这些问题,我们也对中国汽车的发展方向做了很多论证,最后根据中国两轮电动车的发展模式和中国交通车辆的需求,和能源的综合考虑,我提出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模式在未来五年应该是以补充的模式进行,而不是汽车产业的替代。所以我们搞了一个双65的轻型的电动汽车的模式,就是最高车速在65公里,在一次充电续时里程是65公里。但是中国政府在去年出台的法规,不允许这种车型出生,我想问中强光电的这位先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去年电动车标准终于出台了,这种出台是在中国产业里发生极大的争论的基础上出台的,那么现在燃油汽车的产业是坚决枪毙轻型的电动汽车,很多人士认为中国低端的对电动车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应该给予方形,所以汽车标准出台的是双80体系,一次充电续时里程是80公里,最高车速是80公里,您认为咱们我们中国出台的政策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我还是强烈主张,我们电动汽车在未来五年只能做产业的补充,全球的汽车产业太成熟了,不要谈替代,那么这种补充,像我们这样的轻型车在中国还有机会吗?如果中国没有机会的话,我们这个轻型车的机会在哪里?谢谢!

  Dr·Charles Kung:我想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未来,以现在法规面来看,可以应用轻型车的地方,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欧洲。日本和欧洲在这方面的法规都已经成熟,但是日本有另外的状况,日本有一种叫做K卡(音),它这个车子是历史发展出来的,在日本汽车市场,一年大概新车辆是五百万辆,它只能是在本地使用,不能在高速上使用,它的高度不能超过2米,长度不能超过3.5米,宽度不可以超过1.5米,这就是它的规定,它不需要经过碰撞测试,所以它的车子特别轻。那这种车子呢,它的(英文)已经到了每升可以超过35公里,日本市场50%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车。所以现在日本政府怎么办?他想把这个税提高,他想强迫大家去买超轻型的电动车,所以未来我们要看日本政府的走向。但是欧洲呢,他的L6、L7刚好是在您刚刚讲的第一个问题,80公里,L7是可以跑一百多公里,L6它限制它的power不可以超过(英文),未来在欧洲还会出现一个class,叫做(英文),现在还没有出现,我认为欧洲的市场是轻型车未来,因为欧洲的环境跟美国非常不一样,欧洲有(英文),有(英文),在美国我们知道,美国不是一个铁路国家,美国是一个公路国家,所以它想的政策都是跟做车子有关的,可是欧洲不一样,所以欧洲这些政策都已出台了,所以我认为欧洲市场是一个未来的市场。

  那么当然,我相信中国政府在不久的将来,也应该会参考欧洲和日本,也出台轻型车的规定,所以我认为这个市场还是可以取代的。

  问:您好,我想问一下Dr·Charles Kung一个问题,我是来自中国普天新能源的,我们是做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在深圳主要的充电站都是来自于我们公司,我想对刚才万德集团赵总说的标准那个部分做一个补充,因为当时我国是在去年提出了纯电动车技术条件,双80,业内同仁都知道,一个80规定最低续时里程大于等于80公里,第二个是最高车速要大于等于80公里,这个并不是针对低速电动车的规定,只不过当时很多低速电动车为了争取准生,它非常希望能够参与到这个标准体系中来,所以出现了这么一系列的业界的一些炒作。其实我很认同您刚才提出的电动汽车这个产业它是系统的来看待和解决的这么一个观点,事实上关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保有量,据我们这边统计,已经超过了25万辆的保有量,我说的是四轮的,最早在三四级城市兴起,逐步逐步到了更高一级的城市,所以它产品的品质更高一点,就往好一点的城市去,差一点的卖到差一点的地方去,价格也会形成区间,这个过程因为它一部分的好的产品到了好的城市,所以它制约了当地原有的更好的城市的交通体系,打破了那个交通体系,所以才会导致一系列的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也很关注,也希望对于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事实上台湾在中国的摩托车,包括低速车的这种产业链里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交通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作为大陆的同仁是非常希望能够提到台湾同仁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你们在规范交通的不同车辆在不同区域的行驶,不同道路的行驶上,是有哪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多谢!

  Dr·Charles Kung:这点我很惭愧,我必须要讲,台湾政府在这方面是落后于中国大陆的,我刚刚讲城市的大巴,政府已经提倡十年了,我们现在才出台一个政策说我们要补贴,台湾政府现在不敢禁摩托车,因为做了以后,他就不能当选了,中国政府可以做,而且一禁止下,十年之内成长为三千万辆,这个是非常好的成就,所以说这方面的空间,台湾市场也小,这方面是落后的,很抱歉。

  问:我想给所有嘉宾问这么一个问题,龚博士,你提到了欧洲的法律法规,也提到雪佛兰的volt这些车,中国的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于燃油的消耗,节能减排上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希望通过电动汽车的推动,来去降低对于石油的消耗和能源上的消耗,所我们当然也都觉得应该去减少对于石油的消耗,但是在专注于具体的技术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去考虑一下其他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去设定一些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国家,他们为什么不去想一想对于更小型的车上是不是有文章可以做,因为现在车有时候会越做越大,越大的话,你的油耗肯定是相对来说很大,而且对环境排放都不利,所以说我觉得不同的政府,他们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到底应该采用哪样的技术,把决定权还是交还给消费者,政府应该是从税收,从其他的经济杠杆上来去做一些努力,我觉得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好像没有看到是有这样的一个动向,为什么?政府没有说决定他们想追随的是哪种技术,为什么他们不决定哪种技术是他们想要去推的,然后基于这个技术来去推动这个市场,然后是让消费者自己来去选择,因为如果你去强制性地推一些规定的话,这个决定权不是留给消费者的话,这种规定通常也执行不下去。

  Alysha Webb:我先说吧,我觉得还是要有人造车的,我还是同意Paul其中一点,就是说政府的补贴,政府的激励长期来说并不是可持续的,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也不一定人们有了这个补贴,他就会考虑买电动车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政策还是政策,它需要存在,像加利福尼亚的2020年20%路上的车辆都应该是零排放的车辆,是有这么一个规定,纸面上也规定了。对于美国来说,美国其实做得还不够,我觉得对于燃油这个车的话,税收应该是更高一些,我觉得这种方面,美国政府其实做得是非常乏力的,他应该做得更多一些,我觉得可能是我们民主的体制,都限定了他们政府采取这样的一些措施。如果来光看市场的话,也需要做一些推动,市场需要做一些推动,它才能够发展起来的,需要有些方向,要不然的话,新的技术也没有办法创新出来,所以说我觉得这种解决方案有的时候是需要去一下这个市场的,这里还是需要更多地拉动。

  Paul Ingrassia:我觉得其实推动光逼行业去变这也是不可能奏效的,还是要更多的一些拉动,特别是面临着油价的问题,还有政府赤字的问题,都使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变得很扑朔迷离,政府的补贴也是不可维系的,这也是问题。

  问:谢谢给这个机会,我首先介绍一下,我是本地的东风扬子江有限责任公司的工程技术员,中国的第一台新能源客车是由我们生产的,第二点,我们24号给澳门做的两台纯电动车准备送往澳门。我同意台湾这位先生的观点,我想跟各位代表介绍一下,中国在整体层面选择公共汽车作为中国政府突破新能源的突破口,这个整体政策是完全正确的。第二点,在做的过程当中,有几个由于技术层面的问题,由于在下面贯彻执行的时候,在新能源汽车在执行当中把它提高了,所以导致现在在推行公共汽车方面,它老是在执行方面老是跟传统汽车去比,我们由于目前的纯电动车是基于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基础之上,它现在没有办法去跟传统的汽车去比,这是一个观点。如果说咱们统一了这个观点,我理解在公共汽车大局面下,不要去讨论现在为什么不能够做成功呢?我认为有个很重要的指标,第一个就是双8的事情,一个是持续里程,一个是最高时速的问题,我想根据我的考虑,我是想这样做,第一个看到河南,看到山东,他们叫做低速电动车,很多人都很支持这个项目,我也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去发展低速的,只不过说法上有的叫轻型,有的叫低速,我在这里正式说一下,在中国的权威部门,如果说咱们统一一个观点,短程,就是说你别去发展一个持续里程到两三百公里,根据我研究的结果,大概现在目前的纯电动车,无论是公共汽车也好,其他类型的车,大概在120公里这个速度是可以实现的,持续里程我也建议一下,我们在发展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去改变法规的,所以很多民间人士呼吁把这个法规改变,降低,我想这个呼吁是成不了功。因为目前的汽车市场是一个利益板块,你怎么发展,肯定会压制这一块。我们从事纯电动车,我想有个正规的名字叫短程的是最好的,大家都统一到,另外这个八十公里,是公安部已经讨论完了,已经成型了,你想把这个速度降低是不可能的,容易走入误区。我想努力去在短程这一块,这是一个情况。

  第二个,短程够不够?我可以理解完全够了,今天晚上充一天电,我明天上一下班就行了。

  再说一下,希望在座的都到我们扬子江来,非常欢迎搞零部件的,搞控制系统的来,我们得到了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的支持,发展短程的纯电动新能源公共汽车,谢谢大家!

  主持人 John McElroy:先生们、女生们,非常抱歉,我们今天的嘉宾讨论环节就到此结束了,如果大家还有问题的话,希望大家能够在线下跟我们联系,或者跟我们其他的嘉宾来进行这样的联系。最后非常感谢三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谢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雪宁)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