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敏:中国汽车发展重生产销售而轻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http://i3.sinaimg.cn/qc/2012/0407/U6422P33DT20120407153053.jpg)
新浪汽车讯 主题为“挑战与变革”的第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4月7日在位于北京望京的昆泰酒店举行,包括众多中国汽车工业界人士在内的各界精英人士,由此能够在一起碰撞观点、激浊扬清,共同凝聚中国汽车未来的力量。在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发表了名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出路——创新》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许敏: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上午各位重量级嘉宾对于我们面临如何挑战,怎样去变革已经有深刻的论证,有着很激烈的分歧、碰撞,我也是受益很深。今天中午吃过饭,午休之后,下午我们会把问题提的缓和一点比较好,但是我准备的还是有点务实性的,如何来变革,把这个作为一个话题。
讲到如何变革,也肯定会提到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在今天上午提到了,我就简单讲一下:
首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自从1999年,2000年以来中国十几年连续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我们可以看到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有很多人说我们国家的政策好、改革开放好,有好多人说我们的企业很努力、我们的客户很给力,这些原因都有。最重要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并不是说我们的技术有多好,因为汽车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需求量,这是主因。
由于这个主因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增长的十年当中有两次井喷,第一次是先富起来的人要买车,第二次是工薪阶层,真正的老百姓是第三次,还没有到来。所以市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这十几年也很快的,老百姓口袋有钱也买得起。
另外是价值占,在两次井喷之间的价格战,尤其是自主品牌带来的价格战,现在在中高端也做价格战,也会促进我们的销售。
中国自主品牌在这里面也有高速增长,实际上第一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是在两个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各自发展,所以没有真正竞争,实际上自主品牌没有和合资品牌实现竞争,最近才开始竞争了。第二通过发展我们实力增强,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最近一二年政策上的支持,的确是给我们自主品牌带来很多的好处。
所以这十几年来,中国汽车发展总结起来进入了快车道,也是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很遗憾十年高速增长期基本结束,这两年的增长放缓,自主品牌遇到了空前的挑战,我们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我们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在2011年。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下降,整个市场虽然在减缓,但是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很好的前景,因为现在一千人均的汽车拥有量还世界差得很远,所以整个发展的态势还在那个地方,我们已经没有办法靠低价取得市场优势。主要前十年我们自主品牌注重是粗放式的发展,我想讲的不太多抱怨合资企业、不太多抱怨政府,主要是从我们自身找毛病,忽视了自身的大幅度提升,所以我们丧失了一个绝好发展的机遇。
另外在以后几年当中竞争的环境会越来越差,市场成熟度越来越好,市场对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会给我们自主品牌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今天王研究说的可能是很悲观,自主品牌不行,也有尹总说我们还可以撑下去,到底出路在哪里?我们老总讲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可以成为拯救中国企业的一个救星?我的观点是不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救星。新能源汽车虽然在全世界来讲都是一个新的东西,但是在美国和日本已经发展的很多、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在市场上没有打开,多家日本、美国在未来已经推出了很多的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的,而且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出来,我们尤其值得注意的欧洲随着起步很晚,这几年开始起步,但是上升的非常快。中国在第9个第五计划开始叫,已经20年过去了,我们发展相当缓慢,大批量的产业化遥遥无期。为什么欧洲二三年就上去了,我们叫了很多年就不行呢?虽然新能源汽车对全世界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我们国家的政策导向有问题,而且在一种观点上认为我们不比人家落后,我们是同台竞争,可以弯道超车,实际上我们在关键时候落后的比国外还要厉害,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技术落后更厉害,所以这方面的差距会更大。
说新能源汽车没戏,现在目前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市场的压力未来会越来越厉害,第一国内的市场增速减缓,甚至可能是副增长,短期是好的,长期会缓慢,每年不会有30%、40%的增长。海外市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或者是地域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有很大的变数,合资品牌,以及合资自主品牌都在下探,也就是说开始进入以前不竞争的低端市场,这都会给我们未来几年的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二品牌价值严重缺憾,今年雷总将了很多,至少给我们现在大部分自主品牌公司所注重的产品、研发、销售能力、制造能力关系好像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很多软实力的东西,值得深思。
从我的理解主要是从产品的质量、口碑上不足,多产品战略失算,以为换一个牌、换一个标就可以实现机制,实际上惨败而归,还有技术品质、营销等方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品牌的认识和战略,目前中国的企业该怎么办?我认为应该承认冬天已经到了,再去盲目发展肯定死路一条,所以第一条路是生存第一,活下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光靠政府支持也是不行的,所以自己要活下来。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现在要开始注重效益,要赚钱,不赚钱是不行的,销售规模不能够只是图多少销量,可能更重要的是卖少一点车没关系,要卖赚钱的车。
另外投诉的收速很谨慎,刚才奇瑞汽车公司产品开发的计划大幅度缩减、缩水,这是对的,应该是走精品战略,打造小的产品,投入重资把这个做好。当然通过合资,或者是兼并的方式来集聚力量,利用外部资源也是很好的办法。要重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要重视口碑,需要有一个保守、务实的企业发展规划,不能再是浮躁、庞大的计划,那样的话死的更快。所以生存是第一。
我们讲到生存就什么都不干,坐以待毙,或者是什么事也不行,还是要注重新技术、新产品,国家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在困境中突破一般也是需要新技术、新产品。搁另外要特别关注的客户需求,不是什么样的车都可以卖得掉,客户对质量、品牌、质量的追求,客户自身购买力的提高,客户对汽车的也在提高,这种区间正在缩小,即使是政府采购鼓励自主品牌,没有好的车,那些官员还是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不买你的车,其实政府采购对我们有利也需要我们在品牌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痛定思痛,比如说变速箱技术,我们为难球衣,我们就把车做出来卖就行,现在汽车公司有技术,但是技术不核心,我们避实就虚,这是我们以前很多企业做的事情。讲求一些政治上的支持、我们好公忘客。第二我们没有利用好有利的资源,政府资源,我们的政府采购来得太晚,一开始就应该叫,政府采购是帮助我们提升品牌的决好机会。我们国家有一些财政支持,很多是补了利润的窟窿,这实际上对我们的企业,大家就以为自己感觉太好了,自主品牌以为自己是很厉害的,谁知道一下子遇到了今天这样的寒冬。
人力资源方面我们互相挖墙角,流动非常快,这几年每年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的速度可能是在20%以上,就是因为挖墙角出来的,这样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是根基不牢,技术也不稳固。所以大家也不愿意做技术,愿意做管理,好不容易积累的技术经研究跑掉了,所以人是关键。
上下游的资源,我们只注重生产、制造、销售,可能对其他的上下游各种各样的其他资源没有用好,尤其是品牌营造这个领域的各种资源,比如这里面有很重要的咨询,咨询一直被中国企业认为是白白浪费钱,实际上咨询这个行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软实力就是从这里来的。还有国内外的技术资源,实际上我们所严重缺乏的技术,到国外挖人才是最好的,到国外挖人才的价钱是最低,要通过技术公司,或者是合并,要不让像吉利一样一下把沃尔沃买过来的,真正有技术的是国外的零部件公司,以为国外的技术都是在大公司里面,而且他是不分品牌,不管中国的什么品牌都要买人家的零部件,我们这些资源没有用好。
我们制造不如国外的品牌,但是差距究竟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去追呢?我的产品也差不多,质量也差不多,这里面到底差在那里,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我们没有明确的思维,没有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很多企业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是重视生产、营销,没有重视企业文化,所以没办法持续发展下去。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