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动和艺术感打动你
汽车公社:法系车的历史悠久,但是它初期在中国水土不服,如今才开始慢慢找到感觉,您认为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是什么?
李宏图:法国人是浪漫的、有创意的、追求新奇,这是它在艺术美感方面的一个文化特色,是巴黎作为艺术之都、文化之都的底色,渗透在每一个行业里面。所以它的工业未必一定先进,但是它的创意产业和设计是引领潮流的。所以法国车带有法国工业的鲜明特点,这和法国人高度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工业基础有关,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它的汽车能够成功的因素。
但是法国车在中国为什么做得不太好呢,可能跟文化有关。20年前法系车进来的时候,中国有钱的人不多,而刚刚有钱的人,他会追求面子,这时候法国的经验就不适用了,这是中国的文化和法国汽车的一种冲突。
我觉得法国人天生傲慢,法国人总是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是他们的文化优越性决定的。另外,法国人没有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中国来,或者说,中国人没有理解法国的文化。中国人选择的车结实、大气还要省油,还有其他实用性因素,这不是法国车的优势。法系车不是以单个零部件的精致取胜,它以它的总体设计的灵动和充满艺术感来打动人。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不能理解法国的文化特质,导致了它没有敏锐地抓住市场的机会。
汽车公社:法系车成为全球汽车重要的一级,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李宏图:这牵涉到汽车文化和历史传统。任何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都是跟着工业化一起来完成的。从早期动力的发明,蒸汽机,包括炼铁业的进步,要求优质钢材,包括道路的扩展,铺设铁路、公路,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道路改造,这是工业革命一个大体化的概念。这个基本上完成之后,汽车业开始进入舞台。
法国就是这样的,巴黎的改造是19世纪工业化时代完成的,大约在1852到1870年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今天看到的巴黎,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建设了以香榭丽舍大街为中心的12条放射性道路,道路畅通了,所以汽车在这个时段进入。
汽车公社:相对于汽车国家的汽车工业,比如德国或者日本,法国汽车工业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哪里?
李宏图:布兰尼有一个“默会”知识论,包含在你的手、你的肌肉的记忆之中。同样的流水线,都是引进的,但是换一个地方制造就是不一样。模具、钢材都不比别人差,但操作的能力,“默会”知识做不到,这可能就是知识的遗传基因。像法国人永远造不出德系的精湛。德国人造不出法国人的灵气美感。民族文化一定会体现在物质上面。法系车本身车造得好看、奔放,充满艺术的感觉;德系车精致、严谨,钢材好,性能好,稳重大气,但是艺术感不如法国车;美系车大气、动力很强,可以长途跋涉,但耗油。比较三个车系,都是在各自民族文化、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日本汽车业也很晚,但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们大量采用轻量化材料,特别省油,设计跟法国人不一样,但是精致。这跟日本人的整体素养有关。他们的城市建设、居家都很精致,很洁净,井井有条。汽车给人的感觉也很舒服,很干净。
我们中国汽车目前还没有体现出我们的传统文化特质。北方雍容大气,南方清秀灵气。全球化的过程,是需要交流的,需要互相牺牲的,需要在整体化的过程中吸收各自的灵感。
法国人进入中国后也在改变中,中国人也需要先找到自己文化内在的特质,一边吸收他人的东西,一边寻找自己的底色,这个底色必须是中国的,一定要找到中国文化的特质,这是一种本土化的表现。
汽车公社:怎么看待法系车在中国的前景?
李宏图:上海这样的城市应该是适合法系车的,因为上海是东方的巴黎,它的精神世界是法国的。上海也是多元的文化,但是作为引领性的,就是法国的优雅、创意、多变。
在中国,目前北京和上海已经在率先进入后现代社会,所以汽车消费也会向后现代方向发展,意味着灵动、解构、不完整、随意性。体现在设计中,法系最适合,因为它是浪漫和艺术化的。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北京上海也只有一批年轻人进入了后现代。如果法系车走后现代道路,就是小众车。中国大部分地区没有进入后现代状态,如果能够抓住二三线城市的主流人群,法系车也会有大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