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不住的渴望
《汽车商业评论》调查一千位消费者,发现购车成为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压不住的渴望,
因为“车就像手机,别人都有,你能没有吗?”
在向汽车业专业人士“问顶”之际,《汽车商业评论》同时抽样调查中国汽车已经或者潜在的消费者对于未来的购车态度。
此次调查,我们并没有选择传统的选项模式,而是采取开放式问卷填写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答案限制,受访者可以畅所欲言。
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7份,其中有效问卷943份。受访者中,除一人目前居住在澳门外,其他人均分布在内地各个大中小城市。99.9%的受访者年龄在40岁以下,已经拥有汽车和没有汽车的比例约为3∶7,分别为292人和650人,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1。
此外,为了了解未来潜在消费者群体的购车意向,我们针对此群体另设问卷,在福建某大学选取大三、大四两个班(共3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综合所有调查结果,本刊发现购车成为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压不住的渴望,除非政府政策限制,否则诚如一位被调查者所言——“车就像手机,别人都有,你能没有吗?”。
这种购买的欲望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产能疯狂扩张背后的现实依据。在这种利好消息面前,中国汽车业在其他诸如交通、能源等约束条件下应该如何发展,就成为更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买,还是不买?
在已经拥有汽车的292名受访者中,有五成人士表示,在经济条件和政策规定允许的情况下肯定会增购第二辆汽车。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他们普遍认为现在正在执行(如北京的尾号限行政策),或者将来出台的限制车辆上路方案(这部分受访者一致认为,各个城市都会有这类措施出台)会导致自己及家人无法确保每天都有汽车使用,而仅有12位消费者是因为有中意的车型才选择增购。
在换车问题上,70%的有车者都有意愿,或是出于现有汽车不能满足个人或家庭的需要,或是“初次买车的时候买不起的,换车的时候来实现”。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一位一位28岁的女性受访者这样解释她换车的原因:“换车想换MINI,因为参加了他们一个重装上阵的活动,感觉很不错呀”,可见厂商的推广活动对消费者购车习惯的养成正在发生作用。
不论是增购第二辆车,还是换车,87%的消费者都选择了进口和合资品牌,约一半人将国外豪华品牌作为首选目标,大排量运动型轿车或功能型汽车是最受男性受访者欢迎的;在车型问题上,四成受访者选择了SUV或MPV,他们的考虑是“带家人出游会比较方便”,这正印证了近两年来SUV的热销和今年MPV市场的火爆。
在没有汽车的650名受访者中,五分之四的受访者表示将在近期或将来购车,只有36人明确表示不会买车,还有85人“要视将来情况而定”。
为什么一定要买车?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是“方便生活”,当然,每人对“方便”的定义各有不同。
南京一位35岁的女性受访者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有孩子家里还真不能没车,平时接送幼儿园需要,周末上补习班更是马不停蹄,家长辛苦,孩子更辛苦,有车能为孩子提供点便利”。
一位家在河北衡水的受访者则感觉“在中小城市,公共交通不完善,若有自家车出行比较方便”。
还有一些受访者工作地点在城市,希望节假日能回老家看看,所以“买车回家过年”也成为了必需。另外,节约上下班时间、工作需要也是不少人决定购车的原因。
有57位消费者出于“面子问题”而决定购车的。“大家会对开车的人比较尊敬”、“周围朋友都买了车”是这部分人普遍的想法,更有甚者认为“堵车时,有车还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堵在公交上,那种环境太难受,时刻提醒你这样子没有多少尊严”。
在采访中我们还注意到,“现在我们这边基本上每家都有车,想不出来为什么不买车”这类的盲目从众心理竟占到了购车动机中的1%,“羊群效应”对购车者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如果把首购、增购和换购的人数加起来,占到了受访者总数的近93%,可见国人对汽车的热情仍未减退,尽管根据一些业内人士的预测,首购所带来的井喷时代也许即将结束,但换购和增购的欲望仍会是中国车市的强心剂。那到底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我们的这股热情呢?
75%的受访者把经济因素视作买车的首条“拦路虎”,除了购车本身的费用外,不断上涨的油价也让很多人忧心忡忡;而高得越来越离谱的停车费用也正在成为一些人买车的顾虑,一位受访者担心“澳门一般要40~50万一个私家车位,相当于一辆中级车,内地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也是如此?”
另外,1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公共交通可以满足自己工作、生活需要的话,便不会考虑买车生活;先买车,还是买房?这是4%的受访者认为必须要权衡的问题,毕竟“车可以不开,但房不能不住”;还有2%的受访者表示,“什么都不会阻挡自己的买车诉求”,“
车就像手机,别人都有,你能没有吗?”
拥堵是个问题吗?
“如果交通拥堵,你还会买车吗?”对于这个问题,七成受访者坚决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会。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总体而言可以归为以下三类:第一,即便买了车,也主要是在节假日出游时才会开,平日还是乘坐公共交通;第二,虽然拥堵,但总比乘公交车或地铁舒服些;第三,公共交通不够便利,一些地方无法到达。
除此之外,相信“交通拥堵有办法解决”应该是促使这部分消费者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仍会选择买车的重要因素,因为相信“交通拥堵有办法解决”受访者(占受访者总数的68%)与回答“交通拥堵仍会买车”的受访者有近95%的重合率。
仅有10%的受访者表示会将因为交通问题考虑放弃购车,他们多集中在目前仍未买车这部分受访者中。其他受访者表示,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法一下子作出回答”。
“政策因素”是民众普遍认识上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现行的“尾号限制”是被提及概率最高的三项解决措施,而一些城市正在大力倡导的骑自行车出行则鲜有被访者提及。
在认为交通拥堵无法解决的受访者中,近一半人将拥堵归结为“开车人素质和技术不高”,这尤其体现在一些中小城市受访者的回答上。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认为交通拥堵无法解决的受访者中,绝大部分居住在交通状况目前尚算良好的城市,而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渠道是媒体对一线城市交通堪忧的报道。
购买小型车,这是一些媒体和部分专业人士大力推介的一种缓解交通拥挤问题的方法,但消费者却对此并不“感冒”。只有不到三成的消费者认为自己会购买(或已经购买)小型车,但其中67%的人表示“买小车不是因为交通拥堵”,自己的喜好、节省油钱和价格便宜是三大主要理由。而且在已经有车的受访者中,仅有不到5%的人选择将小车列入增购或换购的对象,而会选择购买者基本都是没有车的受访者。
此外,本次调查还就业界和坊间均在热议的新能源车进行了调查。34%的受访者表示,最信赖的还是传统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不会都买电动汽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一位石家庄的受访者表示,“现在很多出租车用天然气,但加气站外排队等加气的车厂场排个好几百米,要是充电是不是也挺麻烦?”还有一些受访者对电动车是否环保产生了怀疑,“不会买纯电动车,首先电池本身有污染,其次利用煤炭燃烧的电能也不清洁。”而受到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续航里程问题,却是少有提及的。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30%的受访者表示可以考虑购买,但比同等配置贵1~2万元偏高的价格也是很多购车者犹豫的原因。另外有17%的受访者选择“等待技术成熟后再作决定”。
角落里的渴望
在接受调查的30位学生中有3人来自城市,其他均来自人口不足50万的县、乡和村镇。简单分析问卷答案便可看出,他们对汽车的了解非常简单,并存在很多误区。
在购车原因方面,所有同学都选择了“出行方便”。在阻碍购车因素问题上,养车成本和车辆价格是最令他们头痛的现实,这与普通消费的答案倾向一致;只有2人认为交通拥堵可能会打消他们的购车欲望,这可能与受访者仍然身处校园有着直接关系。
当被问及“交通拥堵有什么办法解决”时,没有一位同学能够提到涉及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尽管最近电视、报纸和网络正在对这个问题已进行着“铺天盖地”的报道,同学们的回答较多集中在多乘公交车、遵守交通法规和多修道路。
30人中,有5人家里已经购买汽车,3人为乘用车,另2人为货车和皮卡。但除3人表示没有学车、购车的意向外,其他人均表示将会买车,希望毕业后5年内能买车的占到总数的一半,可只有一位受访者有了明确的品牌:大众宝来(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
在选择是自主还是合资品牌上,只有4个人把票投给了自主品牌,绝大多数人认为“合资的牌子响”;与之相应,也只有3人相信自主品牌汽车可以和合资品牌抗衡,而不看好自主品牌的主要原因是“硬件条件比不上合资企业”。
在欧美国家,学生群体是二手车市场的主要购买力,但在中国,起码在接受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情况并不乐观。只有3人表示会选择二手车,不会选择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二手车安全性差,还有就是担心上当受骗,“外表翻新,其实内部设备陈旧”。
在所有回答中,最让我们吃惊部分来自于同学们对电动车的认识。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将电动车与“环保”联系在一起,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答案将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划上了等号,在此基础上相信“电动车普及很容易实现”。
有2名同学在“列出你所知道的电动车”后写下了“比亚迪”,这已经是最接近事实的答案了,“台翔牌电动车”是一位同学的回答,剩下的答案均为“不知道”。
也许在我们这个汽车仍属奢侈品的国家,买车对这些身在三线城市、仍没有收入的学生来有些遥远,所以他们对这方面的信息关注有限,但作为潜在消费者,他们显然与大多数被调查者一样,都对拥有一辆汽车充满了渴望。
(执笔 ABR记者 杨与肖)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