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探讨汽车领域热点话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称,长期限行将是一场灾难
与房地产市场去年的量涨价升一样,作为大众商品的汽车在去年也经历了小疯狂。随之而来的是道路拥堵等问题日益加剧。如今距离4月10日北京限行政策到期已不足一月,该政策是否保留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下一步汽车产业如何更佳发展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装集团副总经理兼长安汽车集团副董事长尹家绪,全国人大代表、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汽车领域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尾号限行
按尾号限行应尽快取消
新京报:4月10日前,北京试行一年的尾号限行将会到期。针对尾号限行的去留,有关方面正根据尾号限行时期的道路情况进行评估。你对北京的限行措施怎么看?
李书福:限行是政府采取的临时性解决交通堵塞和拥挤的办法,这不是长期的政策。如果是长期的政策,那将是一场灾难,许多人会买两辆汽车,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汽车没有地方停。
按尾号限行这个政策要尽快取消,应该用更科学的办法来解决交通堵塞和拥堵的问题。比如说,规定汽车的尺寸不能太大,规定汽车的性能不能太差,规定汽车行驶的路线在不同条件下的乘坐人数量。但这些措施是需要有预见性的,必须要提前作出规划,而且这些措施也不是一两个月能出效果的。限行当然很快,今天做个规定,明天就见效,但这是止痛药,并非根治良方。
曾庆洪:限号是很不公平的。消费者买了车,所有费用都要交,路费、购车税、车船税还有消费税、燃油税,如果单双号限行,那就应该减收相应一半的费用。
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远远比不上外国,据统计,目前国内汽车5500万辆,美国是2.6亿辆,日本面积跟我国广东省差不多,也有7000万辆。为什么人家能管理好?这就是交通设施管理,特别是公路、停车场要提高管理水平。不是说我是做汽车的,我就鼓吹发展私家车,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汽车保有量并不大,关键是怎么加强管理。
【关键词】 丰田召回
召回制度应更加法制化
新京报:丰田“召回门”对国内有什么启示?有人认为大规模召回在美国出现,反映出了我国召回制度的缺失,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王凤英: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到,无论你是多么强大的品牌、多么强大的公司,如果你不尊重消费者就会犯很多错误。我的理解就是,一定要扎扎实实做产品、做市场,这可以说是一个品牌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换一个角度来说,给自主品牌最初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空间,或者说是千载难逢的一个大好机遇。
曾庆洪:召回是很正常的。我觉得要摆正心态,上网查一查,哪款车没有召回过?产品召回并不等于企业不行,反而正是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另外,这件事情也提醒我们,召回制度应该更加法制化,在鉴定碰撞标准和相关设备等方面应进一步完善,而厂家以后对碰撞技术鉴定也要更加细化。
左延安:对于汽车质量问题,我在议案里建议出台汽车质量责任险,当由于车辆质量问题出现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时,保险公司替被保险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在约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购买汽车质量责任险,而我国汽车质量责任险存在空白。所以我建议国家应出台汽车质量责任险具体实施方案,将汽车质量责任险作为保险公司承保的范围,根据车辆的风险属性、所要求的责任限额、出口地区、年销售量等因素确定保费及费率。
我认为丰田是一个了不起的公司。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问题,规模越做越大,当初的创业精神可能在近些年来有一些淡化,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一个企业如果忘记当初创业艰辛的话,这个企业危机就开始了。但是,丰田生产方式仍然是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学习的生产方式,零缺陷、零故障、全员改善、组织化、自动化,这些无疑都是好东西。
【关键词】 海外并购
重组是中国汽车必经历程
新京报:近期,中国自主品牌的海外并购行动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比如前一阵宣布收购失败的腾中收购悍马,以及目前接近签约阶段的吉利收购沃尔沃。你如何看待中国汽车企业的并购扩张之路?
李书福:好像没有走出国门的人就不明白什么叫爱国,没有结过婚的人也很难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婚姻的甜蜜和痛苦。“走出去”也是一样的,什么叫走出去?走出去以后到底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什么样的机会?只有走出去了,参与到海外市场的竞争,才知道其中滋味,也才明白怎么走才能够成功。坐在岸上看海里游泳来评判谁游得最成功,这是最轻松的。但真正自己进入大海里去游泳的时候,就会知道都是不容易的。
王凤英: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现在海内外兼并重组并不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好时机。与其现在看上谁、收购谁,还不如自己建个工厂。大和强不能画等号。中国的汽车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打造国际化的汽车品牌。
尹家绪: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必经历程。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兼并重组是汽车产业优胜劣汰、优化整合的重要途径。中国汽车产业需要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
但是目前的中国汽车企业,我认为没有哪家敢说他的国际化已经准备好了。兼并重组需要先把自己做好,然后把国内的事情做好,逐步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 新能源
新能源尚无明确概念
新京报:国内很多企业对于新能源车的界定以及产业化时间表是否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李书福:截至今天,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什么样的能源叫做新能源。电动汽车就是许多人认为的新能源汽车,油电混合的也是新能源汽车,烧氢气的也属于电动汽车,只是氢做燃料来发电。比如说烧甲醇、乙醇以及烧其他的生物燃料,这算不算新能源?另外,电动汽车的电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是用煤炭发电的,算不算电动汽车?如果是用水来发电,这个是新能源还是老能源,水力发电也是很早就有的技术。
所以,新能源的概念要慢慢地大家共同讨论。对于企业来说,要根据大家所达成的相对一致的技术路线,来做一些调整。一个汽车企业不能脱离于全球汽车工业的技术方向,而自己去另类地搞一个技术路线,这样的汽车是没有市场的。
左延安: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方向,但是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对新能源汽车本身发展的难度要有认知。有人说,在新能源汽车上,我们和国外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弯道超车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传统汽车和一线品牌比,已经没有太大的差距,恰恰新能源这一块差距比较大,这里面有些问题不是一年两年可以解决的。现在很多企业不太了解这个难点,所以出现了一个村点火处处冒烟,两三百万人民币也敢搞电磁,这就是问题。如果知道很难,知道怎么做的话,他就不会轻易下手。所以,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必须静下心来理清思路。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朱艳莹 魏学珍
图/CFP 新京报制图/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