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滴血的斑马线 关于行人安全保护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6日 08:01  新闻晨报

  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肯定会讲“过马路走斑马线”。在人们的意识中,斑马线应该是保护人们过马路的代名词。但是,杭州“5·7”交通肇事案受害者谭卓的尸骨未寒,事隔3月,在杭州市区特地设置的“爱心斑马线”上,又逝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回想今年以来,各地车辆撞人的重大事故频发,对于行人安全保护的问题已成为时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面对“滴血的斑马线”,我们应该做什么?

  行人安全引发社会关注

  震惊全国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不久,人们对肇事者是属于交通肇事罪还是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议论还没有结束,杭州“斑马线撞人事件”又发生了。实际上,不止是杭州,今年以来国内已有多起机动车碰撞行人的重大事故,引起社会的关注。 6月30日晚,南京江宁区岔路口地区一飞速行驶小轿车连撞9人,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舆论大哗。 7月23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发生在去年底的孙伟铭无行驶证且醉酒驾车造成四死一重伤案进行了公开宣判;肇事者被判处死刑,引起了舆论对于交通肇事量刑标准的大讨论。

  这一系列重大交通事故,特别是机动车碰撞行人的事故频发,使得行人安全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保护行人标志物的“斑马线”,其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在杭州“5·7”交通肇事案发生后,杭州相关部门为了悼念受害者,同样也为了警示后人,特别设置了一条“爱心斑马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久前的“斑马线撞人事件”就是发生在这条斑马线上。本来应该是保护行人的斑马线,行人的安全却在这里受到了威胁。对于保护行人安全,我们能做什么,已经成为全社会思考的问题。

  三大隐患威胁行人安全

  在保护行人安全的问题上,首当其冲的就是驾驶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急需加强。而在这个方面,目前存在着三大隐患:酒后驾车、非法飙车和无照驾驶。从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重大事故来看,肇事者的肇事动因至少涉及三大隐患之一。

  酒后驾车已经是社会公认的威胁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于酒后驾车的惩罚力度也是在不断增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酒后驾车仍然是目前威胁行人安全的最大隐患。酒后驾车特别是醉酒驾车,是任何驾驶员在学习交通法规的时候就知道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有如此之多的肇事者以身试法,就只能归结为肇事者本身的道德规范和自律意识太淡薄。因此,加强对酒后驾车者的惩罚力度,加大其违法成本,就成为杜绝这一隐患的必然选择。

  非法飙车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这与国内车市发展迅速而汽车文化并没有随之发展有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先有汽车后有汽车产业的国度来说,汽车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缥缈的现代名词。其中,飚车现象的兴起就是一个特例。从用13分钟开车在全长32.7公里的北京二环路上兜一圈儿,平均时速达到150公里/小时的“二环13郎”,到引起舆论极大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无一不对公共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于非法飙车,除了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之外,还要注意在汽车文化方面要加强投入,对汽车运动爱好者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治标又治本。

  可以说,酒后驾车、非法飙车和无照驾驶已经成为威胁行人安全的三大隐患,只有在杜绝这三大隐患方面下工夫,才能更好地保护行人的安全。

  行人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牵头编写的《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包括骑车人)往往是最大的受害群体。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17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有65%是行人。欧盟的有关分析数据也显示,交通事故中行人的死亡系数是车内乘员的9倍,骑车人的死亡系数是车内乘员的8倍。

  从数据可以看出,行人以及骑车人是交通事故中最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行人保护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对汽车和交通安全持续关注和投入,汽车安全碰撞也被广泛接受和推广,然而,这些努力大多数是针对车内乘员,对于行人的保护,至今还未被社会所重视。

  中国道路交通情况复杂,人、车并行情况多,是世界上典型的以混合交通为主的国家,道路交通伤害中死亡人数居世界前列。据统计,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最严峻的时候是2002-2004年,这3年每年的死亡人数都超过10万人。从2005年开始,在各方努力下,这一现象得到缓解,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渐下降,但行人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始终居高不下。

  行人安全这一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最先提出,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欧洲大幅度推广,在欧洲交通安全联系会议中专门出现了行人安全工作组,提出了行人安全法规,这一法规预计在2010年便开始全面实施。虽然目前我国在行人安全保护技术方面还没有相应法规,但随着有关行人安全保护的研究课题的展开和人们对行人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有关行人安全保护方面的标准也有望尽快出台。

  车辆本身是保护行人的客观条件

  在我国的行人交通事故中,很大一部分是人车碰撞引起,因此,在车辆的设计制造方面考虑到行人保护因素,就成为车企的重要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将成为考量车企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技术方面,通过车型的合理化设计和制造,达成保护行人的目标也是完全可行的。比如,没有考虑行人保护因素的车型大多发动机前缘过于明显,这样会使得行人在碰撞的瞬间便已经受到严重伤害。如果用数字模型模拟的话,那么行人保护中重要的WA(Wrap Around,即行人在与车发生碰撞时行人与车接触的总长度)会很小,这直接导致行人上身和下身承受着两个巨大的方向相反的加速度,这对于行人的胸部和头部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而较长的车身和没有经过优化的发动机罩也是致伤源。而在车型设计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车辆对行人的保护系数。

  在一起标准的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的小腿,膝盖,骨盆,胸部和头部,是最常见的受伤区域。目前流行的降低受伤的方法是降低保险杠高度,减低保险杠硬度(尤其是左右边缘),减缓发动机盖前沿坡度,降低发动机罩强度,减少行人与翼子板区域的接触面积,尽量避免行人头部与风挡边缘接触同时尽量保证头部与风挡中部接触。就是说,如果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怎么使行人受到的伤害更少。而经过行人保护优化的车型,将在不可避免的碰撞中极大地减少行人受到的伤害,从而达到保护行人的目的。

(编辑:陈浩)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